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介绍一种简易、多用途的小鼠固定装置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方法:选用废弃的50 mL离心管,按设计方案进行切割、组装制成简易小鼠固定装置。选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研究组则采用本装置固定,先后对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断尾采血、膝关节腔内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和成功率等指标。结果:单个50 mL离心管仅重约12 g,制作时间约15 min。对照组和研究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时间分别是(32.10±1.97)s和(30.27±2.20)s,成功率均为100%,断尾采血时间分别是(30.10±1.73)s和(28.67±1.55)s,成功率也均为100%,两组在操作时间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成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膝关节腔内注射时间分别是(40.77±2.73)s和(38.73±2.16)s,成功率分别为83.33%和95.00%,两组在操作时间及成功率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小鼠固定装置具有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携带方便、用途多样等优点,为实验小鼠的固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管内骨性占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我科采用PEID治疗腰椎管内骨性占位患者共58例,其中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1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7~75岁,平均(37.75±2.51)岁,病程3个月至7年,中位病程14个月,随访12~15个月。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脊柱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估,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2.3±17.32) min。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疼痛、感觉肌力减退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NRS评分分别为(7.63±0.628)分,(1.93±0.829)分,(1.70±0.687)分;ODI评分分别为(51.60±2.329)分,(23.23±1.291)分,(22.80±1.244)分;mJOA评分分别为(8.03±0.698)分,(18.63±0.740)分,(18.83±0.813)分;改善率为51.50%。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NRS评分分别为(8.17±0.786)分,(2.22±0.878)分,(2.11±0.900)分;ODI评分分别为(48.39±2.477)分,(23.33±1.138)分,(23.06±0.802)分;mJOA评分分别为(7.78±0.808)分,(19.06±0.639)分,(19.11±0.832)分,改善率为53.39%。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NRS、ODI评分分别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次随访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mJOA评分分别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次随访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使用改良Mac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89.66%。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管内骨性占位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及较高的安全性,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策略,其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行制作的新型复位固定装置辅助经皮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3例采用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新型组),42例采用传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新型组手术时间[(36.0±6.6)min vs (55.7±8.5)min, P<0.001]和术中透视次数[(19.8±3.2)次vs (36.7±6.3)次, P<0.001]均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6.7±3.2)个月,末次随访,两组Flynn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新型组的提携角显著大于传统组[11.2±1.4)°vs (8.0±1.3)°, P<0.001],但是,两组间Baumann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可缩短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辅助下微创治疗伴有邻近节段影像学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术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邻近节段腰椎管狭窄,利用DTI明确责任节段后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57.1±14.4)岁,手术时间(94.0±23.2)min,切口长度(12.0±1.6)mm,住院时间(6.5±2.6)d。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膜破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5.6±2.5)个月。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背痛VAS、根性痛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9.6%(43/48)。结论:伴有邻近节段影像学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使用DTI明确责任节段后行经皮内镜治疗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疗效及邻近节段发展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