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明确引起栀子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江西省不同地区栀子炭疽病病叶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基于柯赫氏法则,检测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观察、显微鉴定、真菌r DNA-ITS序列分析,系统的鉴定病原菌,选取常用的11种抑菌剂对其进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并建立抑制率与药剂浓度的相关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明显抑菌作用的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收集的栀子炭疽病病原菌感染的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科赫氏验证确定使栀子发病快且病情严重的菌株,通过形态和显微鉴定并对扩增得到的r 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茎点霉菌Phoma.sp。选用的药剂中武夷菌素、链霉素和寡糖链蛋白无明显的抑菌效果,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回归方程为Y=79.97X-1.75[r=0.965,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0.65 mg·L~(-1)],其次为咪鲜三环唑和五硝多菌灵,回归方程分别为Y=6.142X+19.47(r=0.902,EC50=4.97 mg·L~(-1)),Y=6.1X+17.23(r=0.93,EC_(50)=5.37 mg·L~(-1)),其他药剂呈现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结论:确定了栀子炭疽病病原菌并筛选出了抑制病原菌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2.
应用ArcGIS和Maxent模型分析栀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以85批栀子药材为分析基点,选取适合栀子生长的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4月均降水量、11月均降水量和8月均温度等是影响栀子的生长最关键的生态因子,栀子适宜生长区域相对集中,北至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南至海南省北部,西至四川省中部,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台湾东北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采用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栀子中油脂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次数为影响因子,采用响应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栀子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为28.7min,液料比为11.62:1,提取次数为3.36次,在此条件下,做3次平行试验进行验证,得到栀子油脂的提取率为13.50%,与模型预测值之间拟合性较好。结论:超声波提取有效的提高栀子油脂的提取率,为栀子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土壤营养元素与栀子苷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HPLC法测定52个产区的栀子苷含量,根据土壤元素相关测定方法分别测出52个产区的11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将两者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再经通径分析得出营养元素对栀子苷含量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综合作用。结果:相关分析得出各营养元素之间普遍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意义的3种营养元素,分别是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通径分析得出3种营养元素影响栀子苷含量的综合作用值排列顺序依次是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其中有效锌产生负相关作用。结论:土壤营养元素与栀子苷含量有一定相关性,经分析所得结果为指导栀子的规范化种植以及提高栀子的品质提供相关参考理论,但栀子生长过程和品质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栀子药材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栀子药材质量。方法:收集20份不同产地栀子药材样品,测定其栀子苷,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京尼平苷酸,西红花苷-Ⅱ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以定义的相对关联度为测度,构建栀子药材质量评价模型。结果:应用该方法建立了栀子药材商品的质量评价模型,收集栀子代表产区的20批栀子商品药材进行客观地评价,得到各评价单元序列的相对关联度在0.309 7~0.524 4,单元序列的相对关联度0.450的样本有7批,这些批次样本的质量评价较高,其中1,2,7,12,19批样品质量排在前5,说明该样品产区的栀子质量相对较好,同时观察实际栀子商品药材质地,这与目前栀子商品规格划分标准(成熟程度、是否饱满和色泽深浅)情况相一致,充分说明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与药材的实际情况相符。结论:该研究为栀子药材商品的综合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引起栀子褐斑病的病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抑菌药剂进行室内筛选试验,研究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常见的17种杀菌剂,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方法,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药剂浓度和抑制率的毒力回归方程,通过方程计算EC50,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除了氯霉素、盐酸四环素、链霉素、寡糖链蛋白之外,其他药剂均对葡萄座腔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多菌灵的杀菌效果最好,回归方程为Y=1.10X+5.88(r=0.990,EC50=0.31μg·m L~(-1)),其次为五硝多菌灵、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咪鲜三环唑,回归方程分别为Y=1.26X+5.14(r=0.995,EC50=1.34μg·m L~(-1))、Y=1.12X+3.66(r=0.956,EC50=6.65μg·m L~(-1))、Y=1.27X+3.94(r=0.984,EC50=9.89μg·m L~(-1))、Y=2.04X+3.41(r=0.913,EC50=9.95μg·m L~(-1))。结论:筛选出了抑制褐斑病病原菌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7.
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栀子植株褐斑病叶片病变部位分离到的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本试验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温度、光照时间、p H值、碳氮源营养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萌发的影响,并确定了菌丝和子实体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佳生长温度为30℃,菌丝在p H 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 H为5。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光暗交替条件下更适合菌丝生长。子实体在15~4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佳温度为25℃。在p H 3~11范围内子实体均能萌发,最佳p H为9。子实体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钙。黑暗条件下适宜菌核萌发。子实体和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60℃。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引起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江西省不同地区栀子褐斑病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块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真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不同种属的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寄主范围。结果:从收集的栀子褐斑病病原菌感染的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初期气生菌丝绒毛状,白色,菌落的颜色初为白色,后变为深褐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隔及分枝,子实体球型,灰色至褐色,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栀子叶片产生褐斑病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 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泛,供试的10种植物中对白花前胡的致病性最强,对千日红则没有致病性。结论:明确了栀子褐斑病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