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的主要治疗靶点之一,然而抗EGFR治疗的耐药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肿瘤细胞本身EGFR相关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基因组不稳定性等遗传学或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引发耐药最常见的机制,近期也有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丰度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等也是引发抗EGFR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我们将从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两个方面,对mCRC抗EGFR治疗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内侧活动平台膝单髁置换术(UKA)后衬垫脱位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内侧活动平台UKA共723例745膝。观察术后衬垫脱位发生的时间和诱因,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措施。结果:745膝随访8~1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2.4±24.1)个月。共9例10膝术后发生衬垫脱位,术后衬垫脱位率为1.34%(10/745),发生脱位时间为术后1~61个月,平均为术后(22.0±19.4)个月,其中约30%的衬垫脱位发生在术后半年之内,50%发生在术后1年之内。术后衬垫脱位诱因:2膝有明确外伤病史,3膝为下蹲站起或过度屈曲后发生,1膝为侧躺后发生,4膝无明显诱因。翻修术中探查发现:4膝发生内侧副韧带或关节囊松弛,3膝出现假体位置安装不良,1膝出现衬垫磨损,1膝衬垫与骨赘撞击,1膝无明确原因导致脱位。5膝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翻修,2膝更换新的原厚度衬垫,2膝更换加厚衬垫并同时进行了关节囊紧缩术或内侧副韧带锚钉固定,1膝患者在外院更换加厚衬垫后再次发生脱位,最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翻修。结论:内侧活动平台UKA术后衬垫脱位率较低。术后衬...  相似文献   
4.
TCRCα-560 C/T多态性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细胞受体保守域Alpha链基因(TCRCα)-560 C/T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IgA肾病临床病理的相关关系.方法: PCR-RFLP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400例IgA肾病患者的基因型,按基因型分为TT(135人),TC(196人)和CC(69人)3组.与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关联分析,并追踪随访.结果: ① TCRCα-560的TT基因型的患者其蛋白尿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CT基因型的患者蛋白尿发生率则显著增高(P<0.01),CC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蛋白尿的比例亦有增高趋势;②在IgA肾病病理中度病变组,C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相对于其他基因型有显著增高(P<0.05);③ 211例随访患者,TCRCα-560 C/T基因在肾功稳定组与进展组间,不论是基因型还是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TCRCα基因-560 C/T基因多态性可能和IgA肾病蛋白尿的发生及肾病病理有一定关联性,但可能与肾功能进展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肾3号方对IgA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3号方对IgA肾病(IgAN)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牛血清球蛋白(bovine gamma globulin,BGG)免疫Lewis大鼠建立IgA 肾病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IgAN组、IgAN 肾3号方治疗组.IgAN 肾3号方治疗组于第4周末~第8周末每日灌服肾3号方水提取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免疫组化测IgA肾内沉积,进行尿红细胞、肾组织学检测.结果:与IgAN组比较,IgAN 肾3号方治疗组8周末无明显血尿(P<0.01),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减轻,免疫组化IgA在肾小球沉积明显减轻(P<0.01),免疫组化TGF-β1 肾小球阳性显著减轻(P<0.05),Western blot TGF-β1明显减少(P<0.05).结论:肾3号方能减轻IgAN鼠血尿,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减轻肾小球IgA沉积和肾TGF-β1的表达和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构建医疗挤兑危机驱动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并识别各驱动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为防范和化解医疗挤兑危机提供建设性策略。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和专家咨询法,识别并归纳医疗挤兑危机的驱动因素。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医疗挤兑危机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医疗挤兑危机的19类驱动因素是一个“四阶梯结构”,其中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水平和医疗卫生体系协同程度是驱动医疗挤兑危机形成的根源层因素,危机监测预警能力、卫生应急知识储备和危机风险评估能力是中间层因素,事件危害程度、事件可控程度等14个因素是表象层因素。结论:医疗挤兑危机主要受19项驱动因素的影响,各驱动因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所处层级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肺癌住院患者的生命质量,探讨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肺癌患者120例,发放调查问卷;采用EORTC QLQ-C30中文版和肺癌特异模块QLQ-LC13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以患者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为因变量,进行肺癌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79.2%。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子女数量、吸烟、饮酒、肿瘤分期、肿瘤是否转移、是否伴随其他疾病和化学治疗次数与生命质量不同领域得分相关(P<0.05)。年龄较小(<50岁)的患者食欲缺乏(β=-8.266)、腹泻(β=-5.263)和咽下困难(β=-6.307)症状得分较高;女性的认知功能领域得分低于男性(β=-11.270),恶心呕吐(β=11.725)和食欲缺乏(β=17.090)症状领域得分高于男性;肿瘤分期晚(Ⅳ期)者腹泻症状重(β=2.070);无职业者腹泻症状重(β=7.130);化学治疗次数多(6次以上)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β=5.871);伴随其他疾病的患者总健康状况(β=-17.239)较差,且周围神经病变(β=11.970)和胸痛(β=11.061)症状较重;吸烟者气促症状较明显(β=21.151),饮酒者便秘症状较明显(β=13.525);肿瘤转移者的角色功能领域得分高(β=15.039)。居住地与多个生命质量领域得分相关,上海地区患者生命质量较好。子女数量多(≥2个)的患者不易发怒,情绪更稳定(β=10.078)。结论 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其身体状况与情绪心理状况都需要得到关注,有必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与心理疏导,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从心论治方(CXLZF)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12周建立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CXLZF低(4.5 g·kg-1·d-1)、中(9 g·kg-1·d-1)、高(18 g·kg-1·d-1)剂量组,辛伐他汀(5 mg·kg-1·d-1) 组,同时以普通饮食喂养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6只/组。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12周。分别采用油红O、Masson、HE染色法观察斑块及肝脏病变情况,检测血脂、血糖及肝功指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E-选择素(E-selectin)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对ACE2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在体外,以CXLZF灌胃SD大鼠制作含药血清、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制作对照血清后,采用100 μg/m L ox-LDL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建立细胞损伤模型,CXLZF含药血清(5%、10%、20%)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照组、模型组细胞给予10%对照血清。检测细胞ACE2表达。结果 CXLZF低、中、高剂量干预均有效缩小AS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增加斑块稳定性;同时,CXLZF干预显著降低AS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高剂量组降脂效果最佳;CXLZF干预还可降低AS小鼠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含量(P<0.05)、改善肝脏脂肪变性。CXLZF干预显著上调AS小鼠主动脉ACE2、下调E-selectin表达(P<0.05)。细胞实验中,CXLZF含药血清(5%、10%、20%)显著上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ACE2表达(P<0.05)。结论 CXLZF可有效减轻小鼠AS损伤,可能与调控ACE2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方便收集2011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采用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的56例(61条患肢)脉管炎患者及60例(81条患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观察术后患者行走和患肢缺血状态、疼痛、皮肤等情况。结果142条患肢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26例剧烈静息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静脉搏动良好,肢端循环显著改善,皮肤温度较前升高。67例手术后患肢末梢即由青紫色变为暗红色,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坏疽足趾脱落,残端完全愈合,踝上大隐静脉触及搏动。结论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