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来就诊的100例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有创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观察、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的通气状态,包括动脉氧分压(PaO_2)、24小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aO_2、PaCO_2、PaO_2和pH等基本特征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O_2、PaCO_2、PaO_2和pH等指标的变化都非常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而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就诊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各60例。B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A组另每天口服苏黄止咳胶囊1.65g/次,早、中、晚三次,以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前12周每4周进行1次,随后每12周进行1次,随访持续时间必须大于48周。结果:B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VC、FEV1/FVC和MVV均下降,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常规治疗+口服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后,FVC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MVV、MMEF也均有所升高,但升幅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患者RV和RV/TLC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为期48周以上的随访观察中,FVC、FEV1/FVC、MVV都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复发再人院次数及再入院率分别为1.67%(1例)、5.00%(3例)、15.00%(9例)、16.67%(10例)、8.33%(5例)和3.33%(2例),B组患者分别为8.33%(5例)、11.67%(7例)、25.00%(15例)、35.00%(21例)、16.67%(10例)和15.00%(9例),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苏黄止咳胶囊可以显著改善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肺功能,减少COPD的再入院率和复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Bi PAP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于急性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氧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3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80)常规抗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n=180)在常规抗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 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氧状态。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R、RR、SBP、DBP以及PCO2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R、RR、SBP、DBP以及PC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H值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PO2、SJVO2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较,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采用Bi PAP无创通气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呼吸功能,提高AHF合并RF的治疗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