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妇科普通门诊性传播疾病的情况.方法 对1998年妇科普通门诊767例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妇检,同时作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以1988年的1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767例中175例诊断为STD,检出率22.8%,远高于对照组9.8%(P<0.01).其中NGU、梅毒的检出率明显增加.STD构成比中NGU占第一位.结论 妇科普通门诊的STD发病率不断增加,提示目前STD的疫情仍十分严重,控制疫情应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对母儿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妊娠期糖尿病 (GDM)和孕期糖耐量受损 (GIGT)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对 74 3例孕妇于孕 2 4~ 2 8周进行口服 5 0g葡萄糖筛查 (5 0gGCT) ,血糖≥ 7 8mmol L者进一步行口服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对 5 0gGCT正常者具有高危因素者于 32~ 34周重复 5 0gGCT。结果  5 0gGCT阳性率为 6 73% ,GDM及GIGT检出率分别为 3 90 %和 3 2 3%。GDM及GIGT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巨大胎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 对所有孕妇进行 5 0g葡萄糖筛查 ,及早确诊GDM及GIGT ,可降低母儿的发病率 ;同时提供了一次检出Ⅱ型糖尿病 (NIDDM)高危人群的良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分为RVVC组(41例)、VVC组(38例)、对照组(38例)。留取阴道灌洗液,采用ELISA法检测其IFN-γ及IL-4浓度。结果:①阴道灌洗液中IFN-γ的表达水平RV-VC组与VVC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VVC组明显高于V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阴道灌洗液中IL-4的表达水平RVVC组与VVC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与VVC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与复发有关。检测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可以反映患者阴道局部细胞免疫状况,可作为对RVVC治疗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瑞萍  方?  黄英源 《广西医学》1999,21(3):513-514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已婚或有性生活妇女的50%以上,亦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积极治疗宫颈糜烂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自1997年4~11月,我们应用奥平治疗宫颈糜烂78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治疗对象:门诊或...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方法结合B超检查、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多种方法,对394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及201例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结果围绝经期组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构成比分别是:非器质性因素17.5%、良性病变68.8%、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13.7%;绝经后组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构成比分别是:非器质性因素28.4%、良性病变37.7%、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34.3%.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后组的病因构成比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以良性病变为主,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以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为主.结合B超检查、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等检查手段能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做出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6.
奥湿克用于不同孕产史早孕妇女人工流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孕产史的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前应用奥湿克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 法,共接纳合格妇女408人,按既往孕产情况分为三类:初孕妇、有人工流产史的未产妇、经产妇,每类孕妇随机分为奥 湿克组及对照组,奥湿克组术前30min~2h口服奥温克2片,对照组术前不用药。结果:人工流产术前口服奥湿克对 不同孕产史的受术者,均有明显扩张宫颈的作用,并明显减轻术中疼痛的程度(P<0.05),这种变化以初孕妇更为显, 著(P<0.001)。对于初孕妇及有人工流产史的未产妇,口服奥湿克还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P<0.05)。结论:人工流 产术前口服奥湿克对于不同孕产史的早孕妇女均有明显效果,以初孕妇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脐血胆红素,皮测胆红素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通过脐血胆红素浓度测定与经皮测胆红素值,探讨两种方法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以达到早期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防核黄疸的目的。1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1995年10月~1996年6月在我院出生,胎龄37~42周,母亲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新生儿204例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1)新生儿娩出后即采集脐静脉血2ml,用美国IL公司Monarch15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脐血胆红素值。(2)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采用日本产经皮胆红素测定仪101型在其前额眉;司测定胆红素读数。(3)对脐血总胆红素≥30…  相似文献   
8.
雌-孕激素治疗绝经后妇女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妇女用雌-孕激素治疗后血中脂蛋白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妇女52例,给予妊马雌酮0.625 mg/d,安宫黄体酮(MPA)4 mg/d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测定空腹血脂、性激素及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 49例患者按计划完成疗程,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下降(P〈0.05),总胆固醇(TC)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酰甘油(TG)有所升高,但在正常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雌-孕激素对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妇女脂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临床分离菌株及其对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RVVC发生的真菌学原因。方法:应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和API Candida、API20CAUX鉴定分离菌株。采用ROSCO Neo-Sensita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65株假丝酵母菌,其中RVVC组32株、VVC组33株。RVVC组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25%(8/32),VVC组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8.2%(6/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504)。体外药敏试验: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达98.5%,特比萘芬敏感性最低,为6.2%,其他药物敏感性依次为:克霉唑76.9%、伊曲康唑71.4%、氟康唑33.8%、咪康唑32.3%。RVVC组对咪康唑及特比萘芬的敏感性高于VV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咪康唑:46.9%、18.2%,P=0.013;特比萘芬:12.5%、0%,P=0.019)。RVVC组的敏感药物种数比VVC组要多[分别为(3.3±1.5)种和(2.3±0.8)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RVVC的主要菌种。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特比萘芬敏感性最低。在唑类药物中,克霉唑和伊曲康唑敏感性较高,而氟康唑和咪康唑则较低。RVVC分离菌株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周期疗法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远期疗效及对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敏感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及巩固治疗6个月,治疗组在巩固治疗初期加用中药周期疗法2个月,观察远期疗效及对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00例中共有86例完成随访,其中治疗组42例、对照组44例,随访率为86%。随访时间13~3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5.7%(15/42)、65.9%(29/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分别为(8.2&#177;3.7)个月、(2.6&#177;2.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阴道灌洗液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但对照组IFN-γ及两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周期疗法能显著改善RVVC患者阴道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并延长复发时间,从而提高RVVC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