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脑瘫在婴儿期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减少其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将2005.06~2007.06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NBNA评定总分≤35分者,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观察两组高危因素、0—3个月出现早期症状、体征及后遗症方面有无明显差异,并随机收集无高危因素组为健康组,观察三组运动发育、姿势反射建立时间的差别。结果高危因素发生情况、0-3个月出现早期症状、体征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后遗症方面干预组1岁时无一例发生脑瘫,对照组1岁时有3例诊断为脑瘫,癫痫1例,脑积水1例,白内障1例,双侧神经性耳聋1例。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胎龄28~36周,体重1400~2815 g。结果:患儿发生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时间为生后19±11 d。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暂停、皮肤灌注差、反应差、反复血氧下降、皮肤灰暗、皮肤黄染、安静状态心率增快、痰多、撤机困难。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患儿血小板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升高,抗真菌治疗两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下降明显。仅3例对氟康唑耐药,换用伏立康唑治疗有效,10例治愈,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结论: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生后2~3周的早产儿并发的感染,应考虑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可能。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患儿血小板下降,C反应蛋白、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产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特点. 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0年1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早产儿病房收治的1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入院时、确诊真菌感染时及抗真菌治疗2周时3个时间点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Tamhane T2法以及非参数多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11例患儿发生感染的时间平均为(20.2±12.0)d,并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8例,气胸3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暂停(6例)、血小板减少(5例)、反应差(4例)、皮肤灌注差(2例)以及撤机困难、体温升高各1例.11例患儿人院时、确诊真菌感染时及抗真菌治疗2周时的白细胞计数[(7.6±2.7)、(8.6±4.7)和(17.9±8.4)×109/L,F=10.671,P=0.000]、血小板计数[(209.1±77.7)、(73.0±40.9)和(257.4±163.5)×109/L,F=8.758,P=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120.9±1.1)、(100.4±13.7)和(91.5±8.3) fl,F=19.618,P=0.00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9.4±2.2)、(33.0±3.6)和(30.8±2.2) g/L,F=28.885,P=0.000]、C反应蛋白[2.7(1.0~12.0)、27.0(1.0~96.0)和5.0(1.0~60.0) mg/L,F=10.611,P=0.005]、谷丙转氨酶[6.4(2.0~11.0)、12.0(3.0~81.0)和16.0(6.0~213.0) U/L,F=11.430,P=0.003]、总胆红素[110.1(51.5~324.8)、84.4(16.9~241.9)和56.7 (11.5~254.8) μmol/L,F=6.192,P=0.045]、肌酸激酶[(300.7±279.3)、(819.0±584.2)和(46.4±28.6) nmol/L,F=12.178,P=0.000]、肌酸激酶同工酶[35.0(23.0~798.0)、107.0(32.0~250.0)和27.0(16.0~51.0) nmol/L,F=12.508,P=0.002]、乳酸脱氢酶[(618.3±248.6)、(815.0±156.0)和(232.8±61.3) μmol/L,F=32.205,P=0.000]、血钙水平[(1.7±0.4)、(2.0±0.3)和(2.0±0.2) mmol/L,F=3.535,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例均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均对该药物敏感. 结论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暂停、反应差、皮肤灌注差、血小板明显下降,体温升高并不常见.在怀疑早产儿患感染性疾病时,应同时考虑真菌感染,尤其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28 d,主因"生后呼吸呻吟0.5 h"转入我科.患儿系第二胎第一产,胎龄33+周,因胎膜早破3 d、宫口已开、无宫缩而剖宫产娩出,出生体质量1 700 g,脐带、羊水无异常,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其母在妊娠7个月时行B超检查,提示羊水多,否认其他疾病史.患儿生后即入我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反应差,前囟软,1.0 cm × 1.0 cm,张力不高,头部重叠骨,额部、左侧颈部、四肢及左侧肩部大面积瘀斑,胸廓稍隆起,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弱,可闻及粗湿啰音,心率13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低平,肠鸣音弱,女性幼稚外阴,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张力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脑瘫早期症状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将NBNA评定总分≤35分的新生儿,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高危因素、0~3个月出现早期症状、体征及后遗症方面有无明显差异,并随机收集无高危因素组为健康组,观察3组运动发育、姿势反射建立时间的差别。结果: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后,干预组1岁时无一例发生脑瘫,对照组1岁时有3例诊断为脑瘫,癫痫1例,脑积水1例,白内障1例,双侧神经性耳聋1例。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脑瘫早期症状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的53例胎龄<32周、Bell分期Ⅱ期以上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不同分为治愈组(36例)和预后不良组(17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度窒息、发病前3 d内输血、动脉导管未闭、感染性肺炎、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个因素与NEC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窒息、发病前3 d内输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重度窒息、发病前3 d内输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是导致NEC早产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时血小板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患儿入院时、发生真菌败血症时、抗真菌治疗2周后3个时间点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的变化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1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11例。24例患儿发生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时与入院时比较,WBC(×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4.3)比(8.6±2.9),P>0.05]。PLT(×109/L)降低,CRP(mg/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f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升高[PLT:(99.8±49.1)比(197.0±62.8),CRP:(29.3±34.5)比(2.7±3.4),MPV:(12.3±0.9)比(11.1±1.1),PDW:(17.6±3.2)比(13.6±2.7),P均<0.0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发生败血症时PLT明显低于白假丝酵母菌组[(73.0±40.9)比(122.5±44.8),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在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时血常规变化最明显的指标是PLT降低,与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相比,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PLT降低更明显,分析PLT可辅助指导真菌败血症的诊断和早期经验治疗。  相似文献   
8.
对Pierre Robin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主因“胎龄36周,生后呼吸呻吟3h”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2产,因胎膜早破20h行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2500g,脐带、羊水无异常。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肤色、呼吸、心率各扣1分),5min8分(肤色、呼吸各扣1分),10min10分。孕母28岁,血型为A型,RH(+),职业个体户,14岁初潮,于3a前因漏斗骨盆剖宫产娩一足月男婴。  相似文献   
9.
床旁激光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床旁激光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床旁激光治疗的30例RO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ROP患儿中59只眼接受了激光治疗,总体治愈率95%。根据ROP国际分类标准,30例ROP患儿中,Ⅰ区病变有13例(26眼),Ⅱ区病变有17例(33眼)。Ⅰ区病变组平均出生胎龄、体重及治疗时纠正胎龄均明显低于Ⅱ区病变组,而激光斑点数量明显高于Ⅱ区病变组。Ⅱ区病变组治愈率(100%)明显高于Ⅰ 区病变组(88%)(P<0.05)。结论:NICU床边激光手术治疗Ⅰ区病变和Ⅱ区病变是有效的。与Ⅱ区病变相比,Ⅰ区病变患儿预后相对较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696-699]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12岁,因头晕、恶心、胸闷1?d入院.患儿入院前1?d练武术后出现头晕、恶心,伴有轻咳,无发热及其他不适.家长以为感冒,未予注意.入院当天头晕加重,曾在当地就诊,测血压偏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低电压、前间壁心肌损伤.急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