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测郄门穴与非经穴体内电特性,验证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以期能为今后经穴体内电特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可在体使用的同心圆电极针及与其相配套的函数发生器和示波器探测13名健康志愿者皮下5 mm、15 mm、25 mm郄门穴与非经穴的电信号大小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13例志愿者在皮下5 mm探测均出现较清晰电信号波形,5例志愿者在皮下15 mm探测出现信号,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电压幅值变小。在皮下5 mm、15 mm郄门穴及非经穴电压幅值比较尚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验证了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为经穴体内电特性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电气信号传递特性的“经络”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多端口网络理论和电信号传递系数测量方法,观察电针作用的实时电学效果,为客观确定体内“经络”轨迹及其生理特性摸索途径.方法:将机体模型化为一个“非均匀立体多端口网络”,“经络”定义为“信号传递最畅通道”.以脊蟾蜍为动物模型,在其前后肢制定等身寸坐标,利用一根加工成锥状的同心圆电极刺入实验动物体内,模拟电针治疗施加特设电压信号进行刺激,另一根同样的同心圆电极三维扫描式刺入体内不同位点进行探测.测出各点响应电压并求得电压信号传递系数值后,选取极值点作为“穴位”,将它们连线作为“经络”的轨迹.结果:在12只脊蟾蜍一侧前后肢皮内2 mm深度上下测出了12条由电信号传递函数极值点连接起来的三维曲线.结论:在蟾蜍体内初步验证了从电信号传递特性出发研究电针作用效果和“经络”轨迹的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