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防治胆结石机理的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防治胆结石机理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医学对胆结石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 ,中药防治胆结石机理的实验研究水平、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研究涉及了中药对胆道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药对胆固醇、胆红素代谢的影响及中药对胆道感染的影响等对胆结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 ,初步揭示了中药防治胆结石的机理。早期的实验研究多围绕药物的泌胆和排胆效应 ,从胆汁流量、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的运动机能等四个环节进行动物实验。随着人们对胆汁成分改变在胆结石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 ,…  相似文献   
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与外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分析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具体探讨其外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4例胃癌组织中HIF-1α和CD44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IF-1α、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102/184)、62.4%(116/184);HIF-1α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CD44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44和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0.71,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HIF-1α阳性表达、CD44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结论 HIF-1α、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细胞水平的研究是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趋势。许多研究者常常因为无法轻易获得足够数量的单细胞而在研究时望而却步。掌握简单有效的单细胞分离技术为准确、定量的单细胞水平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单细胞分离技术。 方法:在显微操作法的基础上改进,利用改制小号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针及微量移液器组合制成单细胞分离种植装置并采取双手操作法进行单细胞分离。采用染色细胞分离的方法对该技术分离单细胞的效率进行验证。 结果与结论:单细胞分离的成功率达到96.5%。利用该技术分离单细胞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直观可靠、分离成功率高、易于推广普及的特点。分离的单细胞可直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胆通胶囊预防色素性结石形成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林可霉素皮下注射诱发豚鼠胆囊色素性结石动物模型,观察胆通胶囊对色素性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组(分大、小剂量)在注射林可霉素的同时灌服胆通胶囊提取物,模型组灌服等量0.85%氯化钠溶液,正常组单纯灌服0.85%氯化钠溶液.[结果]胆通胶囊大剂量组成石率为23.0%,模型组成石率为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15.0%和91.7%)、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比值、总胆酸以及钙离子水平、肝功能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通胶囊具有预防色素性结石形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保护肝细胞和胆囊组织、维持胆汁有形成分代谢的正常化以及抑菌抗菌等多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胆病从肝论治"为原则研究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结石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致石饲料诱发方法建立豚鼠胆囊结石模型,治疗组造模期间每日予大黄灵仙胶囊(制作成悬液)灌胃治疗,连续8周。观察比较治疗组和模型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检测各组豚鼠肝脏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情况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胆固醇、胆汁酸代谢相关酶的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分别是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豚鼠肝组织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胆固醇7a-羟化酶、胆汁酸盐输出泵基因表达分别是模型组的2.08倍和2.57倍(P0.01)。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具有较好的防治结石功效,作用机制与其保护肝组织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胆固醇、胆汁酸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有关。"胆病从肝论治"在胆结石防治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肺是胃癌转移的常见靶器官,胃癌肺转移常通过影像学诊断。目前胃癌肺转移尚缺乏成熟的治疗规范,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导的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消融治疗、放疗等综合治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多学科合作的深入开展,对胃癌肺转移的认识不断加深,临床研究亦取得较多进展。本文就胃癌肺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放射线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运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30例肝癌患者肝癌瘤体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5、7个月时分别检测肝功能各值,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直接胆红素在治疗后1、2、3个月均呈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红素于术后第2个月增高明显,球蛋白在术后第2、3个月明显增高,ALT值于术后1、2、3、5个月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上各值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间接胆红素、总蛋白和白蛋白量术前与术后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ST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肝癌瘤体行组织间照射治疗时,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脏功能产生损伤,但是这种损伤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不断增殖的根源,并与肿瘤的浸润转移、耐药现象密切相关。 目的:在单细胞水平研究体外传代培养的MCF7细胞中肿瘤干细胞含量变化规律,认识肿瘤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下的增殖特点。 方法:利用单细胞分离种植-成瘤性克隆方法对传代培养后不同时间点MCF7细胞中肿瘤干细胞的比例连续检测,流式细胞仪同步检测相应细胞样本中CD44+CD24-/low亚群的含量变化。 结果与结论:传代后培养的MCF7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其肿瘤干细胞比例及CD44+/CD24-/low亚群比例均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但CD44+/CD24-/low亚群变化更为显著(36.84%到81.95%),而肿瘤干细胞含量仅在小范围波动(38.54%~47.39%)。结果提示传代培养的MCF7细胞中,肿瘤干细胞具有通过调节自身增殖来保持其比例相对稳定的特点;CD44+/CD24-/low亚群并不代表或者富集MCF7细胞株中的肿瘤干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