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祖国医学认为针刺的镇痛和治疗作用,在于通经脉,调气血.在针麻过程中,有人用血管反应和容积脉搏波作为针麻导引正气,疏导气血的指标,看到针麻诱导后出现外周血管舒张,容积脉搏波加大等变化.针麻对外周血流的影响,启示我们考虑到针刺对脑中枢内与镇痛和调整作用有关核团的微循环是否也有影响,它与吗啡的作用有无不同,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2.
<正> 淋巴细胞是免疫学的中心环节,研究较多。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创立了单克隆抗体(MoAb)技术是免疫方法学的重大突破。1979年Kung等创立了鼠抗人T细胞MoAb,为T细胞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已有50多种抗人T细胞MoAb问世,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影响(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组化法观察电针对内毒素休克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毒素休克鼠肝糖元几乎全部脱失,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琥珀酸脱氨酶(SDH),5’-核苷酸酶(5’-Nase),镁激活的三磷酸腺苷(Mg++-ATPase)活性减弱,电针后糖元含量部分增加,SDH、Mg++-ATPase和G-6-Pase活性较休克对照组增加。提示电计“人中”或“足三里”穴可能对改善肝脏代谢和提高膜的转运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既往一些研究表明,针刺“人中”等穴位有抗休克的作用,本实验以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胰脏的影响。实验用雄性大白鼠60只,随机分为(1)内毒素休克组(按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入16mg E.Coli内毒素)75分钟后处死动物.(2)电针组于注射E.Coli内毒素一小时后电针“人中”或“足三里”穴15分钟。(3)对照组 实验毕断头处死动物速取胰脏冷冻干-25℃恒冷箱内,15分钟后把三组组织块放在同一切片托上进行切片,然后进行ACP、ATP、SDH、LDH、C_6PDH及5′-Nase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5.
6.
电针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肾上腺的影响──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电针对内毒素休克大白鼠肾上腺的糖元、琥珀酸脱氢酶等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提示:电针内毒素休克动物的“人中”或“足三里”穴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这可能有助于电针抗内毒素休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参照Mroz的方法制备P——物质抗原,用六只家兔免疫制备P物质抗体。经RIA测定N.10SP抗体漓度为1:150,000——180,000.用Scatchard作图求得抗体亲和常数Kd=3.5×10~(10)L/M。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抗体之特异性灵敏性。其工作稀释浓度IF法为1:4000~8000,PAP及ABC法为1:10,000~20,000,染色背景低。P物质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大鼠及豚鼠的脊髓、胃肠道、胰、肾上腺等部位之形态与分布和文献报导相似。实验表明,自制N.10SP抗体可适用于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8.
选用192只成年、健康、雄性大白鼠分成电针组及对照组:电针组针刺手三里及环跳;对照组不加电针。测痛后,立即杀死动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蓝斑、缝际背核的儿茶酚胺、单胺氧化酶及乙醯胆碱酯酶的反应;并用显微光度计度进行了定量测定。针刺后大部分动物痛阈升高,但电针组蓝斑内儿茶酚胺及单胺氧化酶则未见有明显的增高。测定了针刺组及对照组蓝斑内 AChE 的量:与对照组比较,蓝斑以及其单细胞内 AChE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增强;但少量针刺而痛阈未升高动物的蓝斑内 AChE 未见有明显变化。电针组缝际背核内 AChE 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增多。实验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针刺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重要核团内神经递质及生物酶参与机体某些功能调节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缝际背核及蓝斑是脑干中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神经元主要的所在处。此两核团与疼痛、镇痛以及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此两核团及其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及调整中的作用,我们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电针麻醉后大白鼠脑内缝际背核及蓝斑的乙酰胆碱酯酶和单胺氧化酶的变化。现将情况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选用体重300~400克的健康雄性大白鼠80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针刺右侧相当于“手三里”和“环跳”穴部位,用我所自制的电麻仪给以电刺激,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到20~30伏,频率60~80次/秒。波型为双相尖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针刺镇痛实验的基础上,又选用不同剂量的吗啡镇痛与针刺镇痛进行了比较。将94只健康、成年的雄性大白鼠分成三组:吗啡组(10毫克/公斤体重;2毫克/公斤体重)及对照组。测痛结果:10毫克/公斤体重吗啡组痛阈升高百分率基本与针刺镇痛组相似,而2毫克/公斤体重吗啡组镇痛效果的个体差异较大,且不稳定。另选适宜大白鼠86只分为三组:电针有效组,吗啡(10毫克/公斤体重)组及对照组。测痛后,分别取材,制成脑蓝斑AChE标本,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电针组蓝斑内AChE反应与对照组及吗啡组相比较都有非常显著的增强,而吗啡组AChE反应较对照组弱些,但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缝际背核内AChE阳性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及吗啡组都有显著增多,而吗啡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本实验证明了电针及吗啡都能达到镇痛的效应,但其作用原理并不一致。针刺麻醉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结构——中枢神经的重要核团及其生物酶与递质,积极参与镇痛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