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近10年来药罐临床应用概况,旨在整理临床药罐的种类、操作方法、适应证等,为临床更有效利用药罐治疗疾病提供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研究寒饮蕴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与证候之间的关系,以及温阳化饮方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方法:13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自然演变组和温阳化饮方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观察60 d,每隔10 d检测1次)肺组织中AQP1、Muc5ac的表达。结果:在撤除造模因素后60 d内,自然演变组肺组织中AQP1表达持续降低,Muc5ac表达持续升高。温阳化饮方治疗组肺组织AQP1表达升高,Muc5ac表达降低,治疗10~40 d后疗效显著,40 d后疗效不明显。结论:肺组织AQP1表达的降低,Muc5ac表达的升高与证候的演变关系密切,温阳化饮方能够上调肺组织中AQP1的表达和下调Muc5ac的表达,对COPD寒饮蕴肺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治疗存在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发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对本病的治疗至关重要,除先进的影像学检查仪器、检查手段及实验室指标外,体质辨识在AS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制定出包括体质辨识在内的早期诊断模式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脾胃虚弱型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强直性脊柱炎脾胃虚弱型的形成原因,归纳为先天、药物和情志三种。先天因素包括素体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药物因素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具有明显毒性的藤类、虫类中药等;情志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太过导致的焦虑、烦躁、忧郁等。  相似文献   
5.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鲁士友  宿艳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291-2292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迁延性发展的疾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疾病稳定期与进展期交替存在,因此,针对本病特点崇氏督灸体系对进展期患者辨证给予督灸、针刺,配合饮食和功能锻炼的治疗;稳定期、疑似等未病者辨体质,通过多种措施调整偏颇体质,降低发病率及复发率,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与体质分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直性脊柱炎(AS)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引入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体质与辨证分型的关系,分析其潜在的相关性,并将其应用于AS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三个阶段,以期能够为AS提供较为完善的中医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述强直性脊柱炎的胃肠道损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直性脊柱炎胃肠道损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烧心、腹泻(每日2-3次)或便质稀、腹痛等,且症状时轻时重,不易察觉。其形成原因主要为患者固有的肠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相互影响,非甾体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情志抑郁导致胃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病机是导致疾病的关键点,贯穿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它是不断变化的,痛机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而病机演变临床及实验的研究有利于对疾病进行整体认识,并掌握贯穿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基本病机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督灸"是由崇桂琴创立并命名的外治法,从传统铺灸创新发展而来,最初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而兴起,以"治在骨上"、"药熨"、隔物灸法、发泡灸法为理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灸法。督灸对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进展效果显著,后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延展到内科、外科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