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除肠道病变外,还可伴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其中肝胆并发症是常见的肠外表现,对IBD的病死率具有重要影响。肝胆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胆管性PSC、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石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等。IBD相关肝胆疾病是由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及免疫因素综合作用于遗传易患人群,引起异常免疫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奈玛特韦与利托那韦组合用药(商品名Paxlovid)治疗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医院)2022年5月1日至6月1日使用Paxlovid治疗的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 分析临床表现及临床转归, 动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观察用药期间相关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 分别为12、14、17岁。3例患儿均为存在基础疾病且有发展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的轻型病例, 均有高热、咽痛及干咳等症状。3例患儿均在病程第3天予以Paxlovid口服, 用药后1~2 d临床症状消失, 2~4 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其中1例用药期间出现少许皮疹, 但停药后消退未再反复, 3例均未见胃肠道, 神经系统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3例患儿在出院后3个月均未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结论 Paxlovid在3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治疗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MCHB)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CHDA患者124例(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MCHB.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及干预前后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刺激,比较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剪切形式(XBP1 splicing,XBP1s)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探讨UC患者对ERS反应的变化.方法: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RCR)检测XBP1s,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IL-17α表达变化.比较UC之间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用植物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单独及联合刺激正常人及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XBP1均发生剪切,联合刺激时剪切形势较明显;(2)分别PHA与TG、联合刺激正常人及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发现联合刺激组IL-2、IFN-γ、IL-17α表达水平增高.结论:在ERS状态下,正常人群及UC患者的T淋巴细胞均可通过XBP1s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对ERS发生响应,激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加重炎性发生,与正常人相比,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ERS作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魏真真 《家庭医药》2016,(7):259-259
对9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本研究90例病人护理后,仅5例气管切开患者、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因病情极其危重死亡,无一例管道脱落、堵塞或者意外拔管,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生注射液中12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人参皂苷Rb1为参照物,建立其它11个成分人参皂苷Rg1、Re、Rf、Rb1、Rh1、Rc、Rb2、Rb3、Rd、20(S)-Rg3及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的相对校正因子(fk/s),并对fk/s进行耐用性考察。采用外标法和QAMS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12个成分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验证QAMS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各个成分的fk/s重复性良好,对14份生脉注射液样品运用QAMS法和外标法得到的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RSD<3%);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的成分含量差异较大。14份样品中12个成分人参皂苷Rg1、Re、Rf、Rb<...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中4个活性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在正常和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参照临床给药剂量给SD大鼠ig白芍总苷后,采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建立LC-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5.3药动学软件计算各成分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没食子酰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入血浓度较低,可能大部分迅速代谢为中间产物芍药苷。肝损伤使主要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和平均滞留时间(MRT)显著延长(P<0.05、0.0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加(P<0.05、0.01),清除率(CL/F)显著降低(P<0.05、0.01);没食子酰芍药苷在2组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在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苯甲酰芍药苷在2组大鼠体内的t1/2和MRT0~∞无显著变化,但肝损伤使其AUC显著增加(P<0.01)。结论 为进一步探究白芍总苷多成分协同的保肝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该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