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热敏灸疗法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深受广大患者的接受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拔罐联合超短波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超短波治疗及拔罐治疗,疗程为2周。1个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6 min步行距离、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结果 治疗组在减少咳痰量和减轻咳嗽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FVC和FEV1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但治疗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FVC和FEV1升高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拔罐配合超短波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减轻症状,提高肺通气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低频电刺激手段、精确的刺激顺序及刺激强度激活失神经控制的轻瘫或者瘫痪的肌肉群,达到改善或者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者肌群功能,来帮助病患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其工作原理: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经皮刺激由于高位中枢神经障碍而引起的信号传输通路受到阻碍而失去中枢神经控制的肌肉或者肌群,带动相应骨骼肌控制的关节按照常规的规律产生运动功能。自二十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6.
热敏灸疗法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深受广大患者的接受与好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现对国内热敏灸在各科临床运用进行总结、综述。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研究产房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针对性采用护理对策,降低医疗纠纷发生,提高产科质量。从人员配备、助产人员、孕产妇自身、产房环境等方面分析不安全因素,查找安全隐患,积极采取护理对策。产房护理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助产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风险意识加强,安全隐患降低,护理质量大幅度提升。对产房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产房安全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病程12天~10个月,平均病程3.89个月。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冲击波:冲击压力80~260 kPa(0.8~2.6 bar),冲击频率4、6、8、10 Hz,冲击剂量500次,每次治疗冲击4次共2 000次。超短波:频率27.12 MHz,波长7.3 m,输出功率200 W。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只使用超短波治疗(频率27.12 MHz,波长7.3 m,输出功率200 W。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0.31±0.47)分vs(5.66±1.29)分,对照组(1.27±0.99)分vs(5.79±1.32)分](P 0.01),但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5.35±0.80)分vs(4.52±0.33)分](P 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冲击波治疗后早期,治疗部位有时会出现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且个别患者还有疼痛感加重的现象。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