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最早阐述外感热病的专书,全书虽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则等均有较详论述,后世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而自成体系。本文就《伤寒论》对温病学说形成的贡献作以概述。一、对温病病名病因的阐述。温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阐述较详,如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在《伤寒例》中说:“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科技编辑人员在科技论文加工中严格执行JJF1059-1999规范,阐述了以误差为基础的传统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表征形式的特点及其不足,进而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新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表里同治法首见于《伤寒论》。此法为表里病情比较均衡而设,有表里双解之功。表里同病之证,纯攻其表则里证不除,甚则加剧;纯攻其里易致表邪内陷,转为坏病,故仲景创表里同治之法。此法虽为外感热病而设,但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作用。表里同病之证有偏于表、偏于里之不同,临证之际须成竹在胸,运筹帏幄,分清孰多孰少,孰重孰轻,治法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为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第五对,共分三支,第一支为眼支,第二支为上颌支,第三支为下颌支。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骤起的阵发性闪电式剧痛(烧灼样或刺痛),间歇期可无症状,无三叉神经器质性病变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临床上第一支很少疼痛,一般以第二支、第三支同时发病较多,年龄均在中年以后,女性多于男性。目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近年来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收到理想效果,兹介绍如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为辅、第一支痛…  相似文献   
7.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从症状学的角度对中医辨证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一部专著,是中医鉴别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共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了症状的意义,症状与病机的关系,以及怎样进行症状的鉴别等;各论选择内、外、妇、儿、皮、五官等临床各科常见症状,每一症状条目之下均按《概念》《鉴别》《文献别录》等项编写。本书由中医研究院主编,1984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加编写的有全国二十二所中医院校、中医研究部门的八十多位专家、教授,发挥集体智慧,广罗中医各科常见症状五百余例,并一一详析,辨异以正名,述  相似文献   
8.
肝郁气滞证及其实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黄柄山教授从1978年以来,就一直对肝郁气滞证进行研究。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他们课题组已完成论文二十二篇。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及实验,结合有关文献,对肝郁气滞证的发病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临床治疗与予防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肝郁气滞证动态变化规律、肝郁气滞证血液流变学、尿环核苷酸、尿儿茶酚胺测定、血浆TXB_2、6—酮—PGF_1α含量测定及解郁灵冲剂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果,既突出了中医特色,抓住了中医的证进行研究,又结合了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既有中医理论上的突破,又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证的研究方面极为深入和广泛,是目前肝郁气滞证国内研究最详尽者。现为保持材料的完整性,在此将所完成的二十二篇论文发专刊,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