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常见芳香类后下中药煎煮条件的试验李士勇金幼兰刘春海廖朝晖*骆志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中药汤剂很注重煎煮方法,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尤其是芳香性中药复方汤剂的煎煮,煎煮条件对挥发油含量影响较大[1]。为此,采用微量挥发油测定法对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椎穿刺术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两组,每组各20例,A组予单纯的微创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给予尿激酶液化血肿,脑脊液置换治疗等治疗,B组予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腰穿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清除脑室内积血的时间快慢,探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穿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3 d内脑室积血清除率对照组(A组)为0例(0.0%),治疗组(B组)为6例(30%);7 d后脑室积血清除率对照组(A组)14例(70%),治疗组(B组)1例(5.0%)。死亡率A组为7例(35%),B组为3例(15%)。术后6个月GOS比较,对照组(A组)及治疗组(B组)(疗效良好)分别为6例(30%)、12例(60%)。结论:该方法可以明显降低中重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迅速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加快脑脊液循环正常化,提高生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应用数字化成型二维钛网行颞肌下或颞肌外颅骨修补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颅骨缺损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应用数字化成型二维钛网分别行颞肌外(3s例)或颞肌下(21例)颅骨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硬膜破损率、术后恢复时间、钛网下积血、皮下积液、皮肤切口愈合、钛钉松动、钛板变形、咀嚼疼痛、咀嚼受限、容貌满意度等指标差异。结果颞肌外组和颞肌下组颅骨修复后容貌满意度(分别为100%和90.5%)和术后病人主观舒适度无明显差异(P〉0.05);颞肌外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脑膜破损率和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颞肌下组(P〈0.05)。结论颞肌外与颞肌下两种颅骨修补术式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颞肌外数字化二维钛网颅骨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期缩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数字化成形二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纳入研究的病例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行数字化成形二维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对照组20例行传统手工塑形三维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钛网塑型安装时间、钛钉使用数量、术后并发症和患者对修复后容貌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钛网塑型安装时间、钛钉使用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修复后容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成形二维钛网进行颅骨修补术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钛钉使用量及手术并发症少,较完美地恢复了患者颅骨外形,并且硬度高,起到较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骆志明 《大家健康》2016,(7):192-193
目的:探讨分析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单纯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7.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P <0.05)。结论: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在开颅骨瓣复位中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44例开颅手术中采用瑞士产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4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颞肌波浪式蠕动收缩、1例颅骨夹固定处硬膜外积液伴发热。3例外颅骨面欠平整,41例内、外颅骨面平整。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皮下积液、头皮感染等。头颅CT三维重建显示颅骨夹在术后12~18个月吸收。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影像学伪影。结论应用快速可吸收颅骨夹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创伤小、安全,避免终生携带金属异物,能较好地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全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采取早期空肠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6±5.6)h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5,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PG-SG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淋巴细胞计数、CD4+/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淋巴细胞计数、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空肠肠内营养支持相比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选择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组(A组,27例)和传统开放跨伤椎四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组(B组,2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VAS疼痛评分等。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3d伤口疼痛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取内固定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术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操作简便、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较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利于维持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20例(早期康复组)术后2周内开始康复锻炼,20例(对照组)术后2个月开始康复锻炼。随访12~4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CT复查均显示胸椎序列复位良好,椎弓根钉固定良好,无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0例患者经康复锻炼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术前(P〈0.05),早期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能最大限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