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连续收集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3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患者TOAST分型的结果是:不明原因型53例(40.8%),小动脉闭塞型39例(30.0%),心源性栓塞型28例(21.5%)、其他明确病因型10例(7.7%)。心源性栓塞型平均年龄最大,其他明确病因型最小(χ~2=16.211,P<0.05)。小动脉闭塞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最轻,其他明确病因型病情最重(χ~2=4.347,P<0.05)。结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因复杂,各亚型的临床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需要根据不同病因予以个体化医疗支持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