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8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临床辨证思维方式源流的梳理,以各个历史时期中药药辨治方法的演变为主线,对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专病专方,以及近现代中西医汇通下病症结合模式等临床思维方法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探索。基于现代医学技术在解剖、病因、病理、生理等层面的重大发展,指出单纯辨病论治和传统病症结合存在一些局限,根据临床的实际,仝小林教授提出"态靶因果辨治方略"。结合中医辨治方法的历史沿革,对该辨治方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赖杏荣  顾成娟  王涵  赵锡艳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283-1285
胃热证常见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口腔炎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仝小林院士临床常以石膏、知母、川黄连三药合用以直折胃热,石膏配知母清热而不伤阴液,黄连尤善清中焦之郁热,方中石膏常用剂量为15~30 g,知母为15~45 g,川黄连为9~30 g,若胃热伤阴,可加人参益气生津,津液伤甚者,可加石斛、麦冬、玉竹、沙参.临床应用中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院士认为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辨证上,需在以下3个要点上与疾病后期进入虚寒阶段者进行鉴别:辨尿之寒热,辨痛之虚实,辨阳痿之身心.仝小林认为下焦湿热,瘀阻经络,气机不畅为核心病机,宜清热燥湿解毒,行气化瘀,选用黄柏、生蒲黄、橘核组成三味小方,黄柏常用剂量为9~30 g,生蒲黄9~15 g,橘核15~30 g,...  相似文献   
4.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仝小林院士认为眼络病出现在糖尿病病程发展的"虚损阶段",气虚络瘀为主要病机,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临床常选用黄芪、夜明砂、潼蒺藜三味药物配伍治疗。方中黄芪补气通络,气行则血行,夜明砂、潼蒺藜均入肝经,夜明砂散瘀明目,潼蒺藜养肝明目,还需要结合肥胖型糖尿病和消瘦型糖尿病病理基础进行加减。黄芪常用剂量为9~30 g,夜明砂常用剂量为6~15 g,潼蒺藜常用剂量为9~15 g。  相似文献   
6.
神曲、半夏曲和红曲是仝小林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配伍。临床辨治高脂血症应抓住脾虚不运,邪实结聚的核心病机,标本兼顾。治疗时当辛开苦降,消膏降浊,调和脾胃寒热。在临床用量方面,神曲常用9~15 g以健脾和胃,消导调中;半夏曲常用 9~15 g以通泄消导,燥湿化痰而协助病理产物排除体外;红曲作为降血脂的靶药,其临床用量范围为3~15 g以健脾燥湿,消膏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以上三味药可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  相似文献   
7.
罗金丽  顾成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05-1407
慢性咽喉炎是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持久,且不良反应少。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恶燥,易感受各种热邪,郁热上壅,结于咽喉,持续煎熬咽部津液,破坏咽喉黏膜,则转为慢性咽喉炎,治疗可选用冬凌草、滁菊花、麦冬三味小方制成代茶饮频服缓治。方中冬凌草甘苦微寒,擅消咽喉肿痛,常用剂量为3~6 g;滁菊花清轻疏透,能发上焦郁火,散上焦郁热,常用3~6 g;麦冬润肺养阴生津,清热利咽,常用9~15 g。  相似文献   
8.
王翼天  魏秀秀  顾成娟  王佳 《吉林中医药》2020,40(12):1550-1552
仝小林教授在辨治气滞血瘀型胃痛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檀香、九香虫、五灵脂三味小方,根据疼痛程度及病邪深浅调整剂量,檀香常用6~9 g,九香虫6~15 g,五灵脂6~15 g,三药均走脾胃,功专行气活血止痛,全方合用可靶向的改善患者胃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顾成娟  吴学敏  王涵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17-1419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仝小林院士认为,改善血运,调节局部的血管神经的功能状态是关键。本病有虚实之分,标实者以气滞血瘀为主;本虚者以肾虚为主,行气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的始终。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川芎、白芍、蜈蚣粉为基础,配伍淫羊藿治疗阳痿,方中白芍酸甘化阴,养血柔肝,荣养络脉,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通经逐邪,畅通经络,川芎甘辛温通,为行气活血之要药,佐蜈蚣以养血活血。三药配伍,补肝柔肝,荣养宗筋,养血益精,调和阴阳,行气通络,活血起痿。方中白芍常用剂量为9~30 g,川芎常用剂量为9~15 g,蜈蚣粉的常用剂量为1.5~3 g,打粉冲服。  相似文献   
10.
王涵  张翠青  顾成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20-1423
前胡、苏子、葶苈子三味小方出自仝小林教授所创之前百苏苈汤,临床用于治疗上焦肺气郁闭之劲咳、郁咳有着良好的效果。外感四时寒热之邪,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或内伤饮停心肺,均易阻滞气机,肺之宣发肃降不利,肺气上逆,常变生为劲咳、郁咳。此类咳嗽经一般的化痰止咳之法疗效欠佳,缠绵恒日,久治难愈,其关键之处在于恢复肺脏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前百苏苈汤中前胡、百部宣肺,以止咳缓嗽为主,苏子、葶苈子降气,以化痰蠲饮为要,两药对一升一降,既能通调肺气以治本,又兼祛邪止痉(支气管痉挛)以治标。临床上,前胡常用剂量为9~30 g,以15 g为多,根据咳嗽频度及剧烈程度选择合适剂量;百部常用15~30 g;苏子与葶苈子则依据咳嗽以痰为主或以饮为主来化裁使用,苏子化痰,常用剂量为9~15 g,葶苈子化饮,常用剂量为15~3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