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某,男性,81岁,因"头晕伴四肢乏力1天"于2003年8月27日以"多发脑梗塞"收入院.入院后检查结果为:头颅CT:左侧基底节、放射冠陈旧性脑梗塞,两侧顶叶脑梗塞;老年脑萎缩.心电监护:频发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偶发房性早搏.  相似文献   
2.
中医毒邪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局部或广泛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在其基础上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和细胞异型增生(Dys)者癌变的可能性比较大,故CAG被WH0列为胃癌前病变。胃癌是常见的源自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尽管近半个世纪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研究显示,内镜与活检发现胃癌伴CAG者占53%~97%,慢性胃窦炎伴严重萎缩者10年累计危险率为4%~30%,而正常胃黏膜者〈1%^[1]。因此,积极有效防治CAG,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因此研究运用中医药防治CAG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赤芍水提物对肝星状细胞株HSC-T6促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法,研究灌服赤芍水提物后的犬血清对乙醛造模后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方法采用乙醛造模后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作为体外研究模型,以赤芍水提物给彼格犬一次性灌胃,取给药前的血清、给药后1h、2h、3h、5h血清作为实验药物血清。以流式细胞法(flow cytometry)分别检测以上采血时间点上2%浓度的药物血清对乙醛造模后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作用72h后的促凋亡作用。结果2h、3h两个时间点的含药血清能明显促进HSC-T6细胞的凋亡,其中2h2%含药血清的促凋亡率5.71%,3h2%含药血清的促凋亡率5.73%。和同样条件下用空白血清培养的HSC-T6细胞相比其凋亡比例显著性增加(均为P<0.05)。在药物血清的作用下两个时点组的HSC-T6细胞在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5);而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5);但G2/M期并没有一致性的变化。结论两个时点的药物血清对HSC-T6细胞都有显著的促凋亡作用,且能显著增加HSC-T6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及显著降低S期的比例,这可能是其抑制HSC-T6细胞增殖及促凋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符合西医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同时符合湿热内蕴证、瘀血阻络证中医证候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软肝缩脾汤(以解毒通络法拟定)加减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纤4项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Child分级、肝纤4项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在中医证候、肝功Child分级、抗肝纤维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作用机制可能是保护肝细胞、抑制肝内炎症反应、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对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左氧氟沙星致严重肝损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例76岁女性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口服左氧氟沙星0.2 g,2次/d治疗5 d,并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1周.用药2周后患者出现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尿黄,腹胀,食欲下降.实验室检查显示:ALT 1 645 U/L,AST 885 U/L,γ-GT 198 U/L,ALP 155 U/L,TBil 68.9 μmol/L,DBil 42.8μmol/L,IBil 26.1μmol/L,ALB 33.9 S/L,Am41.8 s.患者既往无肝病史.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的lgM阴性,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均阴性,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给予还原型谷胱苷肽、熊去氧胆酸、茵栀黄注射液及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3周,黄疸明显消退,复查肝功能:ALT 51 U/L,AST 33 U/L,γ-GT 79 U/L,ALP 102 U/L,TBil 19.2μmol/L,DBil 5.8μmol/L,IBil 13.2 μmol/L,ALB 42.1 g/L.  相似文献   
6.
江义墩  韩海啸  彭继升 《医学信息》2010,23(16):2698-2699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古代医家对瘀热为病的成因、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及用药,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瘀热相博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调肝益气通络方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混悬液制备WISTAR大鼠(35只)肝纤维化模型;其中30只灌胃给予调肝益气通络方(低、中、高剂量)1个月,制备含药血清;另外5只用于MSC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用含药血清诱导MSC向肝细胞的分化连续14d;在各检测点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MTT对细胞增殖情况进行评价,通过WesternBlot检测诱导第7天、第14天甲胎蛋白的表达程度。结果:各浓度含药血清在加入1~14d后,其细胞数量均比常规培养组增多,并同用药剂量、时间呈正比;诱导14d后高剂量组甲胎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调肝益气通络方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可促进甲胎蛋白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感染现状、变化趋势及中医证型进行分析,为实施辨证治疗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并进行13C-UBT检测Hp的患者729例作为研究对象,明确Hp检查结果,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感染现状及中医证型进行分析。结果 729例慢性胃炎患者,男性和女性Hp阳性率分别为28.47%和23.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30~60岁阳性率较高,>70岁阳性率较低;各不同饮食习惯人群Hp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进食油炸食品阳性率较高;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较高,达到38.64%,其次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气虚证,Hp阳性率分别为22.42%和21.43%。结论 近3年来慢性胃炎就诊患者Hp阳性率呈下降趋势,>30~60岁患者Hp阳性率较高,且脾胃湿热证为首要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0.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病例数146例,分为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组和养肝丸对照组,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表明:当归白术汤加减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2.9%,可使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使肝脏的影像学改变减轻或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和脂肪肝的影像学疗效指标均优于养肝丸组。所以,当归白术汤加减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