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观察祛风凉血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门诊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中医辨证为风热型的14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口服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8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祛风凉血方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2.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1.31%;对照组复发率为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凉血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风热型荨麻疹疗效良好且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126例,随机分为射干麻黄汤组63例,常规治疗组63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9.36%,射干麻黄汤组总有效率93.6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应用射干麻黄汤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的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减少西药应用,缩短病程,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蛋白2(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2,MTA-2)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了90例喉癌标本(其中40例为具有配对的淋巴结转移标本)中MTA-2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另选30例新鲜喉鳞癌及癌旁正常喉组织用于MTA-2的mRNA和蛋白检测。结果:正常喉组织相比,MTA-2的mRNA和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且MTA-2的阳性表达与喉鳞癌的低分化、高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TA-2的阳性表达与喉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并可能是喉鳞癌新的标志物及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穴位注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9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3例,对照组256例。治疗组于三伏天行穴位注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同时口服氯雷地定片(开瑞坦)。连续治疗3年,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治愈45例,好转198例,治愈率为15.9%;对照组治愈1例,好转241例,治愈率为0.4%。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清中IgE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治愈率高于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且对患者症状、体征及血清IgE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喉鳞癌及癌旁不同距离组织中MTA-2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喉鳞癌、癌旁2mm、5mm、10mm组织中的MTA-2mRNA表达水平。结果:MTA-2mRNA在喉鳞癌→癌旁2mm→癌旁5mm→癌旁10mm的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喉鳞癌组织中MTA-2mRNA处于高表达水平,在癌旁切缘组织中表达程度不同,从而为临床以分子水平来指导喉鳞癌手术的分子切缘定界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发生发展及其恶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兔抗人XIAP多克隆抗体和兔抗人Apaf-1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NIP伴癌变组织中XIAP与Apaf-1的表达。结果(1)XIAP在NIP、NIP伴癌变、NSCC中的表达结果分别为56%、86.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paf-1在NIP、NIP伴癌变、NSCC中表达结果分别为60%、6.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XIAP与Apab1可作为判断NIP是否发生恶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Bowen病,又称上皮内上皮癌,癌前角化不良病或原位癌[1],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癌,可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以头面部及颈肩部等暴露部位较常见[2]。因早期由美国Bowen报道的皮肤科病例,故本病也称为Bowen氏病。有关其分类归属,疾病发展史以及治疗一直存有争议。对其命名,有称结膜原位癌(或Bowen病)、结膜增生、上皮内上皮瘤等。目前大部分医生称其为Bowen氏病。其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  相似文献   
9.
混合瘤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生物组织结构形成的肿瘤。口腔颌面部可发生各种良性肿瘤。发生于软组织者,如涎腺混合瘤、牙龈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等。发生于骨组织者,如巨细胞瘤、骨瘤等。口腔颌面部还有些良性肿瘤与成牙组织有关,属牙源性的肿瘤,如牙瘤、造釉细胞瘤等。涎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来源于涎腺上皮。肿瘤内除上皮成份外,还常有黏液、软骨样组织等。涎腺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而原发于鼻腔部的混合瘤较为少见,2011年我科手术治疗鼻腔混合瘤l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