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踝周、足近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踝周、足近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6例18处创面。近、远端蒂最大皮瓣面积分别为7 cm×13 cm和8 cm×15 cm。术中皮瓣周缘扩大切取宽约1 cm筋膜脂肪瓣,从肌膜下游离掀起皮瓣,切取前外侧和外侧2个肌间隔组织,分层缝合深筋膜和皮肤。结果2例皮瓣边缘约2 cm坏死,经换药治愈;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3~18个月,足踝部皮瓣臃肿5例,行皮瓣修整术后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痛性神经瘤1例,行神经松解包埋术治愈;与肌腱粘连1例,松解术后足趾运动功能改善。功能优良率81%。患者主观评价满意11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且方法简单,吻合神经可恢复皮瓣感觉,是一个修复小腿、踝、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控讨空降兵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机制,寻求防治的方法。方法测量正常国人标本股骨髁间窝横、纵径及其相关值;建立生物力学模型,模拟膝关节伸直前交叉韧带及其重建韧带的损伤机制;强化腘绳肌、腓肠肌肌力训练;开展髁间窝扩大成形术。结果临床应用29例中随访1年以上者20例,无1例出现重建韧带撞击现象,膝关节稳定性能良好。髁间窝扩大成形后,重建韧带撞击现象消失。强化腘绳肌、腓肠肌训练方法运用于我院空降医疗队伞训中,无1例出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结论正常髁间窝相关值可能为空降兵筛选体检及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提供参考指标;髁间窝扩大成形能有效预防重建韧带撞击现象,替代前交叉韧带的功能;加强腘绳肌、腓肠肌肌力训练,强化其与前交叉韧带协同作用,是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空降兵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机理,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保障部队战斗力。方法 测量正常国人标本股骨髁间窝横、纵径及其相关值;建立生物力学模型,模拟膝关节伸直位前交叉韧带及其重建韧带的损伤机制;强化腘绳肌、腓肠肌训练;开展髁间窝扩大成形术。结果 临床应用29例中随访1年以上者21例,无1例出现重建韧带撞击现象,膝关节稳定性能良好。髁间窝扩大成形后,重建韧带撞击现象消失。强化腘绳肌、腓肠肌训练方法运用于我院空降医疗队伞训中,无一例出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结论 正常髁间窝相关值的建立为空降兵兵源筛选、提高兵源身体素质及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建立了一项客观指标。加强腘绳肌、腓肠肌肌力训练,强化其与前交叉韧带协同作用,是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措施。髁间窝扩大成形能有效预防重建韧带撞击现象,保证其顺利的替代前交叉韧带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鲜胸腰椎骨折闭合复位方法。方法元痛麻醉下,腰桥为支点,改良过伸闭合复位法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复位术前后,根据X线片测算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S角,根据CT测算椎管矢状径侵占率进行对比。结果31例均无痛安全复位。椎体前缘高度复位术前平均48%,术后90%;后缘术前93%,术后98%,椎体高度明显恢复。Cobb'S角术前平均15°,术后平均5°,Cobb’S角明显改善。有骨块后突者,椎管欠状径侵占率,术前平均31%,术后8%,椎管明显扩大。结论改良过伸闭合复位法作为保守或手术治疗前复位,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扩大椎管矢状径;符合过伸复位理论基础;具有适应证广、无痛、安全可控、操作简便、复位快、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利用Herbert螺钉及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Herbert螺钉微创治疗18例腕舟骨骨折。术前斜矢状位CT确诊骨折及分型;术中结节部小切口入路,采用克氏针闭合间接撬拨复位技术、导向针一次性穿人技术、Herbert螺钉加压髓内固定技术;术后避免骨折不利活动,循序渐进功能锻炼。结果18例随访4~14个月,平均12个月;均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7~10周,平均9周;CT示1例螺钉穿透皮质骨;1例轻度畸形愈合;1例术中骨折复位困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Krimmer腕关节功能总体疗效评分,优13例,良3例,满意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应用Herbert螺钉及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三七总皂苷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以大鼠为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按2、6、12、24h 时相点观察空白组、假手术组、溶媒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脊髓组织 c-fos、热应激蛋白70、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 c-fos 原癌基因、热应激蛋白70、一氧化氮合酶在脊髓损伤的不同时相表达有差异。结论 c-fos 原癌基因、热应激蛋白70、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对 c-fos 原癌基因、热应激蛋白70、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对脊髓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应力性骨折的致伤原因与骨折部位的关系及防治。方法对我院骨科自1996年以来收治62例胫骨应力性骨折的空降兵战士在不同致伤组中胫骨骨折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跳跃致伤组和跑步致伤组中胫骨骨折部位的分布 X~2检验为 P<0.01。结论发生在中下段的胫骨应力性骨折多与跳跃致伤相关:发生在中上段的胫骨应力性骨折多于跑步致伤相关,提出穿插训练、循序渐进、增强认识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共62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资料,患者被分为两组,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31例)采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传统组(31例)常规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两组均在骨折断端有限切开进行复位,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AOFAS功能评分、钢板放置位置等数据。结果两组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通过对两组数据比较分析,术后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钢板放置角度(3.84±1.93)°、距离(2.19±1.42)mm相比,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钢板放置角度为(2.87±1.09)°、距离(1.52±0.9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方面,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76.03±3.65)min、(3.23±0.76)次、(71.29±7.30)mL均少于传统组(79.74±6.92)min、(3.81±0.91)次、(76.29±9.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透视次数和失血量,使钢板放置位置更加贴近胫骨力线,标志定位法为3D打印技术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术前计划的准确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保肢治疗六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保肢治疗的必备条件、治疗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6月6例成功保肢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胫腓骨上段骨折2例,膝关节脱位并超时限胭动脉损伤血管移植吻合、胫骨平台骨折并胭动脉损伤血管吻合、胫骨平台骨折并脑外伤昏迷、胫腓骨中段骨折各1例。肌肉热缺血时间2~10d。保肢治疗时采取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彻底清除病灶,有效固定骨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等。术后适时膝、踝关节功能锻炼及下肢负重锻炼。随访5~20个月,创口愈合,骨无感染,肢体血运良好,足底感觉恢复,均可平稳站立,5例可弃拐行走。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肉坏死并感染的患肢,若皮肤无大面积缺损,胫后神经无明显损伤,胫前、胫后动脉至少1条血流通畅,骨折能有效固定,则保肢治疗可行。同时强调骨折早期愈合及膝关节功能、足底感觉恢复,择期行肌腱转位术或踝关节融合术,以改善和恢复下肢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战士。2005年3月12日在伞降着陆时落在民房后又坠到地面,右足、臀部、右手先后触地。当即感腰部疼痛,活动障碍,伴右腕关节肿胀、畸形、活动障碍;右足肿胀、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不伴双下肢麻木、无力。伤后伴有大、小便障碍。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神志清醒;脊柱腰段明显呈后突畸形;腰2、3、4椎棘突及两侧腰大肌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障碍,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会阴部及肛门周围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