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发一系列脊柱相关疾患的病理基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IDD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IDD是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早期观点认为IDD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衰老引发,然而近年来IDD疾患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明确IDD的发病机制并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显示,IDD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因此在基因水平寻找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高通量测序、高分辨质谱以及计算机综合支撑下的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为阐明IDD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了传统遗传学研究的一些不足。在IDD研究中,主要通过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等技术来揭示IDD最初阶段的基因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以期在DNA层面发现与IDD相关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在该方法及相关技术的助力下,IDD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著加快了IDD新靶点的发现。笔者就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在IDD遗传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今后IDD相关疾患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ata 1,TGF-β1)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成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探索病毒感染最佳条件,取第3代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外源性TGF-β1基因转染入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7、14 d时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TGF-β1基因转染BMSCs后能够稳定表达。转染7、14 d时,实验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均为阳性。转染7、14 d时,实验组II型胶原mR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染7 d时,实验组聚集蛋白聚糖mRNA变化不明显,而14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病毒介导的TGF-β1基因可成功转染大鼠BMSCs,并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在此过程中软骨特异性标志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具有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关节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严重时可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炎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miRNA作为骨关节炎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其异常表达可为早期诊断骨关节炎提供依据。许多miRNA被证实参与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自噬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降解,并与骨关节炎涉及的多种信号通路相互调节。现代研究表明,一些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激活信号调节器miRNA,使其与mRNA的特定序列结合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抑制炎性反应、延缓软骨细胞衰老,起到防治作用。阐述了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及其与miRNA的相关性,归纳总结中医药基于miRNA对骨关节炎的调节保护作用,旨在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一条新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下腰痛(LBP)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脑功能连接变化,初步探讨针刺治疗LBP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 纳入20例LBP患者,右侧大肠俞和委中穴针刺治疗14天.均于针刺治疗前、后间隔1天行两次静息态数据采集.分析LBP患者的全脑关联模拟图,比较针刺治疗前后的功能连接差异.结果 全脑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杜仲腰痛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杜仲腰痛丸改善LDH大鼠疼痛的药效应.方法 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组)、模型组(Model组)、模型治疗组(Model Treatment组),各24只.采用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经椎旁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方入路经椎旁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结果:所有切口一期愈合,全部病例植骨骨性融合,神经损害有1~2级的改善,脊柱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纠正,结核无局部复发。结论:后方入路经椎旁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症。旋转手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手法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该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与研究进展做一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提高该法治疗腰突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PLDD联合熥敷颈腰痛砂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PLDD+熥敷颈腰痛砂)、对照组(单纯PLDD治疗)各34例。组内及组间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6个月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疗效的优良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ODI、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经治疗后VAS、ODI、JOA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治疗组在疼痛缓解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JOA疼痛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94.1%、97.1%,优于对照组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decompression,PLDD)联合针灸及杜仲腰痛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e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6月在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采用PLDD联合针灸及杜仲腰痛丸治疗的117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疗法分为3组:A组(PLDD+针灸组)患者37例;B组(PLDD+中药组)患者41例;C组(PLDD+针灸+中药组)患者39例。记录各组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后随访2个月的临床疗效,分析各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治疗后1周、2周、1个月、6周和2个月,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B组,且C组疼痛评分的减轻程度显著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个月,A、B、C 3组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分别为67.6%、65.9%、76.9%,C组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LDD联合针灸及杜仲腰痛丸治疗LDH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