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因病因不明,病程迁延,溃疡难愈,复发率高,易致癌变而被WHO列为难治病之一,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UC活动性的评估结果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因此寻找有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易于监测UC病情程度的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UC中的作用有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认为肠道炎症的启动及其慢性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有关。IL在UC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表达和分泌的改变,提示IL可以作为监测UC病情变化的检测指标,成为UC诊疗…  相似文献   
2.
金代名医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医学启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张元素对防风这味药使用颇多。笔者结合张元素的主要学术观点对书中防风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作简评。  相似文献   
3.
对甘温除热的中医治法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提出疑问,然后逐层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甘温除热法适用于体虚者(气虚阳虚)外感发热,用甘温之品补气升阳,则热自止病自痊。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阴阳学说的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对称”是相对于“一分为二”的“对称”而提出来的。自从“一分为二”领哲学学术潮流之首以来,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中医学也不能例外。几乎中医学所有的教课书,都将“一分为二”列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之一。明人张景岳《类经图翼医易》中的“...  相似文献   
5.
赵玉霞  陈津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1,(8):131-131,134
近年来随着胸外科技术的成熟,肺移植手术成功率逐年提高。对年龄偏大、体质较差患者多实行单肺移植,但术后排异、感染以及心力衰竭等成为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抗排异中保持良好的抗感染能力,是所有器官移植术后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茹  陈津生 《河北中医》2012,34(2):165-166
陈津生主任医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经典理论造诣颇深,对张仲景、李东垣等学说有深刻的临床体验,精研《伤寒论》,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证,诊疗思路独特,用药以简、廉、效著称.我们随师侍诊,逐渐体会到在认识疾病时应该不断地领悟"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的意境.只有深入研读中医经典理论与《伤寒论》,才能真正领会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灵活运用经方,扩大经方临证的使用范围.兹将陈津生教授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阳微结”证,出自《伤寒论》第148条,其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从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该证以大便秘结为主症,既没有明显的热象,又非单纯的阴寒之症,所以称之为“阳微”。“阳微结”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容易被误认为它证,因而历代医籍中,论及该证病机及临床证治的较少。有鉴于此,笔者将该证的病机及临床症状分析、介绍如下。根据原文的“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柴胡类方与“阳道实,阴道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津生 《天津中医》1998,15(6):274-274
  相似文献   
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由柴胡、半夏、党参、龙骨、牡蛎、桂枝、大黄、铅丹、茯苓、黄芩、生姜、红枣等12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10.
试析《温病条辨》以桂枝汤开篇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神机气立学说”分析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时邪、伏气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并结合临床经验体会分析“发表不远热,攻里不无寒”,强调外感热病初起,或发病时间较长仍以表寒证为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开篇第一方,符合温病学的卫气营血理论及临床实际状况,具有中医温病学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