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梳理了历版《针灸学》教材中毫针行针法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原因和演变对临床的影响,提出了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毫针行针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特色,发现其演变主要体现在行针法的定义和种类等方面,演变原因与行针内涵在历史上未得到明确,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针灸学术和临床应用发展变化,与针灸名家和编写者学术思想以及教材内容设置需要等有关。其演变反映了针刺操作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关注点的变动,促进了针刺临床操作规范化的实施。毫针行针法将愈加强调手法量化、贴合临床需要、重视押手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温度的艾灸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探索不同温度艾灸在脊髓水平的初级起效机制。方法 87只SD雄性大鼠,在麻醉状态下暴露L1段脊髓,采用玻璃微电极在脊髓后正中沟旁开0.5mm处探查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放电后即通过刷毛及有齿镊夹皮确定神经元类型,之后依次于神经元放电恢复稳定后给予大鼠足三里穴41℃、45℃、49℃艾灸刺激,同时记录脊髓背角神经放电频率。结果低阈机械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Ⅱ层、Ⅳ层;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多分布在I层;广动力型神经元分布范围较广,以Ⅳ层,Ⅴ层为主。三类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性神经元放电频率最低。与艾灸前相比,不同温度艾灸对低阈值机械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影响不明显(均P0.05),49℃艾灸可明显增加伤害特异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45℃艾灸可显著增加广动力型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不同温度艾灸相互比较对艾灸前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差值及变化率,49℃艾灸对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45℃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在脊髓背角的传入主要以兴奋伤害特异性神经元与广动力型神经元为主,其中,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49℃艾灸对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回顾历版《针灸学》教材中的毫针进针法,探求其演变过程和原因,并分析其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以来针刺手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针刺手法特色,发现进针法的定义几经变化而尚需完善;进针法分类在发展中趋于稳定;插刺进针法一度被收入,而后又消失;对进针法操作细节的描述不断规范完善。其演变主要受当时的学术及临床背景、编写者学术思想、针灸名家的学术思想、针灸国际化与标准化等的影响。捻转进针法和一些进针器进针法符合安全、无菌、无痛、方便的发展趋势,未来可能会被载入《针灸学》教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灸"以温促通"的传入通路与脊髓背角神经元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_4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动(放电频率),分别给予足三里肌注150μL的0.01M辣椒素(Capsaicin,CAP)和49℃艾灸30 s刺激,观察不同刺激后神经元放电的变化。结果:1)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足三里注射辣椒素有响应,其效应特征以兴奋性作用为主;2)49℃艾灸足三里穴与辣椒素穴位注射足三里可以在脊髓背角的同一个神经元中汇聚;3)脊髓背角神经元对49℃艾灸的响应,也存在与足三里辣椒素注射不一致效应。结论:高温热灸的传入通路和脊髓响应,部分是由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和TRPV1通道介导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护理学类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在现有教学资源可行的前提下,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以自学和协助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构建出中医护理技能“思维技能一体化训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供中医护理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激左右"天枢"穴的全层、毛发层、皮肤层、肌肉层、腹壁层和腹膜下组织层是否产生不同的结肠肠内压效应。方法:SD大鼠分成全层针刺组、刷毛组、皮肤层针刺组、肌肉针刺组、腹膜针刺组、腹膜下组织针刺组,每组8只。对各组大鼠双侧"天枢"穴分别进行不同深度干预,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大鼠近端结肠在干预前、中、后各1min的近端结肠肠内压。结果:与刺激前比较,针刺"天枢"穴区全层组织可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刷毛可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P0.05),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层、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可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刷毛组对近端结肠的肠内压升高作用在针后1 min即消失,恢复至针前水平,而各针刺组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抑制效应在针后1min大多未恢复至针前水平,与同侧刷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针刺左、右侧"天枢"穴区对近端结肠的肠内压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天枢"穴区每一层组织都参与了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调节,各组大鼠左、右侧针刺对近端结肠的肠内压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