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丹红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祖煌  卓燕舞  宋斌  陈国养 《陕西中医》2010,31(10):1300-130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例严重烧伤病例(烧伤面积≥30%TBSA)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和丹红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入院即刻及伤后1、2、7、14d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测定各时相点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T)、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心电图检查出现缺血性ST-T段改变治疗组仅1例(6.7%),而对照组7例(46.7%),P<0.05。各时相点治疗组的CK-MB及cTn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各时相点治疗组的MD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OD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具有抗氧化应激能力,修复损伤心肌细胞,从而对严重烧伤后的心肌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激素在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将35例严重烧伤(30%~50%TBSA)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对比分析两组前白蛋白(P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空腹微量血糖水平、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烧伤脓毒症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出血和早期胃肠道不耐受的发生率。结果EN平均住院时间较PN组缩短。PN组出现烧伤脓毒症、应激性溃疡和早期胃肠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较EN组为高(P〈0.05)。PN组及EN组PA均明显下降,但PN下降更为明显(P〈0.05)。PN组及EN组空腹血糖水明显上升,但EN上升更为明显(P〈0.05)。EN组及PN组CRP、TNFα均明显升高,但以PN组升高为著(P〈0.01)。EN组供皮区、植皮区、深Ⅱ度创面较组缩小(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激素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脓毒症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烧伤后真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真菌性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18例危重烧伤(烧伤面积≥30%体表总面积)后真菌性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危重烧伤真菌性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75.8%;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最常见的诱因,烧伤程度重、住院时间长、低白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高龄、大剂量激素的应用等也是该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不典型。结论积极控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和尽早切削痂治疗等是预防真菌性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吴祖煌  卓燕舞  宋斌  姜新华  陈国养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62-1563,1566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提高烧伤休克复苏质量。[方法]将7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的患者按不同时期治疗措施的不同分成2组,即2000年1月~2004年12月(常规组)及2005年1月~2008年12月(综合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综合组休克纠正时间缩短,尿液转碱时间提前,伤后第1个24 h、第2个24 h的输液总量及尿量均明显增加。综合组BLA、BD、CK-MB、GPT、Cr、BUN等指标下降(P﹤0.01~0.05)。[结论]快速有效的综合复苏、细胞保护、抗氧化治疗、蛋白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抗炎治疗、早期肠道营养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等构成的综合复苏策略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严重烧伤延迟复苏的休克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经食道超声多普勒技术对危重烧伤休克期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动态观察和临床评估.方法 对16例危重烧伤(烧伤面积≥30%TBSA)患者应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监测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主动脉血流量(ABF)、每搏输出量(SVa)、左心室峰值流速(PV)、左心室血流最大流速(ACC)、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外周血管阻力(TSVR)的变化.结果 危重烧伤后ABF、SVa、PV、ACC明显下降,伤后12 h达最低值,以后逐渐回升.LVET在伤后早期低于正常,以后逐渐升高,伤后12 h后保持相对平稳.TSVR在伤后早期高于正常,以后逐渐下降,伤后24 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危重烧伤休克期和围手术期应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监测系统进行无创或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为休克期和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提供可靠而灵敏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清D-二聚体(DD)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5例烧伤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三组,除实施相同的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外,丹红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丹参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清DD、PCT、TNF、BNP含量。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各指标和血清DD、TNFα、BNP、PCT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且以丹红组下降为著。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烧伤脓毒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清中DD含量,改善烧伤脓毒症患者的微循环状态,从而可防治烧伤进行性创面加深。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对外感伤寒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它表明中华民族早在1800年前就积累了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并进行了认真的理论总结。张仲景以古代辨证唯物的观点为指导思想,不仅将伤寒发病全过程的表现、病脉论治以精辟的条文形式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同时依据伤寒发病客观实际表现,首次将伤寒之类病复杂的多种病证类型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了命名与分类,这使我们今天得以对古代伤寒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预后、复发即伤寒的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相似文献   
8.
对手部反复烫伤合并创伤性癫痫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37岁.14岁因颅脑外伤后遗留创伤性癫痫,长期口服丙戊酸钠(0.2 g、3次/d),卡马西平(0.1 g、3次/d)控制病情,但平均每月仍有2~3次发作,每次持续约1 min,表现为失神,肌阵挛.7个月前,患者做饭时突然癫痫再发,致右手热水烫伤.既往1.5 a中有2次相似烫伤史,分别经换药3、4周后创面全部愈合(创面均无感染,未行自体皮移植),创面愈合后见右手各指片状增生性瘢痕,均于3个月后瘢痕组织稳定,右手各指伸直均明显受限,因瘢痕挛缩致右手呈"爪"形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添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营养支持对烧伤脓毒症危重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rhGH在烧伤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2例烧伤脓毒症危重病人[烧伤面积(TBSA)≥30%]随机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例.三组病人除实施相同的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和标准营养支持外,其中两组皮下注射thGH为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在危重烧伤脓毒症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将28例危重烧伤脓毒症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14)和对照组(n=14).2组除实施相同的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外,治疗组应用微量泵持续给予生理盐水+尼莫地平注射液15 μg/(kg·h)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治疗.观察2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PCT)、脑钠肽(BNP)、血钙、离子钙水平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ABF、ACC、LVET、TSVR对照组治疗前后t值分别为3.93、3.37、3.75、7.02,治疗组治疗前后t值分别为6.46、4.98、6.29、4.60,P<0.01或P<0.05),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主动脉血流量(ABF)、左心室血流最大流速(ACC)、左心室射血分数时间(LVET)、外周血管阻力(TSVR)改善更为明显(t值分别为2.29、2.07、2.23、2.14,P<0.01或P<0.05).②血浆TNF-α、IL-6、CRP浓度明显下降(TNF-α、IL-6、CRP对照组治疗前后t值分别为2.38、2.29、2.45,治疗组治疗前后t值分别为4.04、4.04、2.56,P<0.01或P<0.05).PCT、BNP治疗组更明显(PCT、BNP治疗组治疗前后t值分别为5.45、2.44,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NF-α、IL-6、CRP、PCT、BNP下降更为明显(t值分别为2.20、2.17、2.19、2.17、2.61,P<0.01或P<0.05).③血浆总体钙和离子钙浓度轻度降低,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血清炎性递质水平,抑制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钙超载,改善心肌细胞功能,起到良好的细胞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脓毒症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