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157眼行小切151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手术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57眼中,术后1周视力〉/0.3的130眼(82.8%),≥0.5的74眼(47.1%):术后1个月视力≥0.3的137眼(87.3%),〉10.5的82眼(512.2%)。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0.88±0.52)D,术后1个月为(1.00±0.67)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后囊破裂5眼(3.2%);虹膜根部部分离断1眼(0.6%);术后第1天角膜内皮水肿29眼(18.5%),3d后均基本恢复透明;术后随访人工晶状体偏位1眼(0.6%),但无角膜内皮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手术方法,在贫困地区及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表层切削手术,对于薄角膜的近视患者更是首选的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但目前对表层切削术后安全的角膜厚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LASE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手术疗效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表层切削术后角膜厚度与安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干眼症是眼科的常见病,常表现为眼部干涩感、异物感、视觉疲劳感、畏光等~([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气候等改变,干眼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2])。目前,西医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采用人工泪液代替疗法,远期疗效不尽人意。中药治疗有熏蒸、针刺、喷雾、按摩等措施,取得一定疗效~([3])。本文采用中药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干眼症患者60例,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患者1 174例,采集发生创面感染患者病灶分泌物行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患者发生感染共36例,感染率3.07%;检出病原菌34株,检出率94.44%,其中革兰阳性菌18株占52.94%,革兰阴性菌14株占41.18%,真菌2例占5.88%;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其次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也高达94.44%,而对青霉素、红霉素以及替考拉宁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50.00%、50.00%以及55.56%。结论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创面感染以细菌感染为主,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可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对于植物所造成的角膜异物,可酌情给予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围术期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5.
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的关键设计及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角膜上皮刀是开展微型角膜刀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正近视的关键设备,本研究拟研制一种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系统,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目前国外的产品均为直线式、压平刀头设计,制作的上皮瓣蒂位于鼻侧.本研究设计了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首次采用浮动刀头设计,上皮瓣蒂位于上方.在完成了3000例动物眼测试后,进行了355例临床验证,观察制瓣的成功率和术后上皮瓣的稳定性.结果:旋转式设计能制作蒂在上方的上皮瓣,术后上皮瓣不易发生移位;浮动刀头设计,制作上皮瓣速度快,临床验证成功率为98.6%,能避免损伤角膜基质层而导致角膜疤痕,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设计能有效地提高Epi-LASIK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形觉剥夺性和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视紫红质的表达变化,探讨视紫红质表达与实验性近视眼之问的关系。方法:40只出生后1周的豚鼠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和光学离焦组(n=20),形觉剥夺组单眼戴半透明(半透明薄膜贴于平镜表面)平光硬性角膜接触镜片(Rigid gas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光学离焦组单眼戴-4.0DRGP镜片,另一只眼为对照组。戴镜干预后1、2周各组分别测量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并于上午10~12点钟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视紫红质mRNA的变化,Western—blot观察视紫红质的变化,进行对比比较,统计分析。结果:实验干预后1周,形觉剥夺组和光学离焦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除形觉剥夺组屈光度以外)。实验干预后2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形觉剥夺组和光学离焦组明显发生近视、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加深(t:22.20、18.32、19.65、15.78、6.18、11.20,P〈0.01);形觉剥夺组视紫红质及其mRNA表达均增加(t=17.489、14.31,P〈0.05),光学离焦组视紫红质及其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视紫红质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形成,而在光学离焦性近视眼中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R患者10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DR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DR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出院后定期眼科复诊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定期眼科复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FPG、2 hPG、HbA1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FPG、2 hPG、HbA1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DR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积极进行定期眼科复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薄微型角膜刀的不同刃度对分离角膜上皮层的影响,来探讨制作角膜上皮瓣的合适刃度.方法采用旋转式微型角膜板层刀具,选用60μm刃口厚度,随机选用不同刃度的角膜刀在新鲜离体人眼分离角膜上皮层,观察瓣的成形、手术床的平整情况,并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刃度在80~100gf之间的角膜刀片制作的角膜瓣成形好、瓣完整,病理检查提示为角膜上皮瓣,不含前弹力层,PAS染色示基底膜完整.刃度≤70gf的角膜瓣成形好、瓣亦完整,病理检查示角膜瓣除角膜上皮层外,含有完整的前弹力层及少许角膜基质.刃度≥110gf的瓣成形差、为不完整瓣、手术床面不平整,病理检查示角膜上皮内的分离.当刃度≥140gf时,不能进入角膜.结论刃度在80~100gf之间的超薄微型角膜刀可以用来制作角膜上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早期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通过观察术后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试验,治疗组58例采用金因舒 0.1%氟美瞳 0.3%泰利必妥,对照组60例单用0.1%氟美瞳 0.3%泰利必妥,术后观察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混浊6项指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术后第1、第2、第3、第5天观察术后反应并评分,术后第1、第2、第3周检查视力,术后第1、第2、第3个月观察角膜雾状混浊(Haze)发生情况。第5天开始根据指征尽早取镜。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2天治疗组术后反应评分为7.02±3.33和4.98±3.30,对照组为8.28±3.77和6.45±3.7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平均取镜时间为5.5d,对照组为6.2d,治疗组早于对照组。两组恢复最佳视力的时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术后Haze的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8眼和31眼,均不超过0.5级,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EK术后早期反应,缩短术后绷带镜片的佩戴时间,安全、无毒副作用,有助于LASEK术后角膜上皮化学性和机械性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握笔姿势对学龄儿童近视病情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的握笔姿势对学龄儿童近视的发病及近视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2所定点中学中进行视力普查,收集300名正视学生的资料.记录其握笔姿势.同时收集300名于2003.7.1~2003.8.15至我院门诊就诊的学龄近视患儿的资料.根据屈光度(<-3.00D,-3.00D~-6.00D,>-6.00D)分为3组,每组100人,分别记录握笔姿势.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握笔姿势分为三种:拇指于食指不相碰(姿势1),拇指与食指相碰(姿势2),拇指与食指交叉(姿势3).正视组儿童握尾姿势为姿势1者68人,屈光不正组儿童握笔姿势为姿势1者37人,x2=11.09>x2(0.01)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分别比较3组不同屈光度的儿童的握笔姿势.其差别的x2=19.2>x20.01P<0.01.结论近视的发病与采用不同的握笔姿势有关.屈光度的加深与采用不同的握笔姿势也有关.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姿势1,即拇指与食指不相碰,有利于学龄儿童防治近视,保护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