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恢刺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穴取廉泉,采用恢刺手法不留针,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每周治疗5 d,休息2 d,1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测量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舌骨运动位移、咽期运送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舌骨运动位移增加、咽期运送时间缩短(P<0.05)。结论:恢刺廉泉穴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症状,可能与增加舌骨运动位移、缩短咽期运送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复发性的心境障碍疾病,该病呈现的躁狂与抑郁交替环性或混合性发作形式是当今医学治疗的难点,且截断躁狂与抑郁的循环发作病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涵盖肝失疏泄、脑神失常、阳气不足、阴阳失调的多重复合病机特点,故以“疏肝调神”为指导的整合针灸模式的提出,在治则上强调“疏肝”与“调神”二者相辅相成。同时重视温阳化气、平调阴阳,可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特点。该整合针灸模式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特征去展开阶梯治疗,一针即毫针针刺,选穴注重疏肝调神,辅以顾护正气、化痰泻实;二灸即使用精灸技术温阳开郁;三巩固即以皮内针埋针巩固疗效,并根据本病特点,辨证加用刺络泻法以清心泻火。本文通过记录“疏肝调神”为指导的整合针灸模式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Hippo-YAP信号通路探讨岭南火针对氢醌诱导的氧化应激后白癜风模型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对照组(HQ)、HQ+卤米松组(Halometasone)、HQ+岭南火针组(FA),每组8只。采用氢醌(HQ)建立白癜风模型。通过脱色评分、HE染色、Masson-Fontana法观察皮肤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酪氨酸酶(TYR)、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Western-blot检测皮肤组织YAP1、TP73蛋白表达量;PCR法检测Yap1、Tp73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造模后,小鼠表皮层和真皮层明显增厚,含黑素细胞毛囊数、基底层黑素细胞数、含黑素颗粒表皮细胞数明显减少,脱色评分明显提高,TYR水平下降,MDA、MAO水平上升,Yap1、Tp73低表达(P<0.01)。经过4周治疗后,Halometasone组、FA组真皮层变薄,皮肤脱色评分下降,黑素细胞毛囊数、基底层黑素细胞数、含黑素颗粒表皮细胞数增加(P<0.05),两个治疗组TYR水平与HQ组相比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肝郁气滞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40例,采用疏肝调神针刺法(百会、印堂、合谷、太冲、引气归元)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3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周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评定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5-HT)水平,测定大脑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MT),评定中医证候评分;并于随访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及随访时,患者HAMA、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后一时间点评分均低于前一时间点(P<0.001)。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清Glu水平、r MT值、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01,P<0.05),血清GABA、5-HT水平升高(P<0.001,P<0.01)。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0.0%(36/40)。结论:疏肝调神针刺法能有效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近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针刺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海马TLR4/NF-κB信号通路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进行慢性束缚造模,造模后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对各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RT-PCR检测Tlr4、Nfk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p-NF-κB/NF-κB、MyD88、GFAP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FAP表达情况;Sholl分析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态变化。 结果:针刺可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模型组Tlr4、Nfkb mRNA表达升高,针刺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p-NF-κB蛋白表达升高,针刺组相对模型组TLR4、p-NF-κ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显示模型组GFAP蛋白表达下降,针刺组相对模型组GFAP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oll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受到抑制,针刺能够修复CFS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抑制。 结论:针刺可以抑制CFS引起的神经炎症同时对星形胶质细胞起到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CF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皮下脂肪瘤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由成熟脂肪组织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全身多发性皮下脂肪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范围广,病程长,易复发,治疗效果难以持续是该病的治疗难点。符文彬教授认为,皮下脂肪瘤属中医学“肉瘤”范畴,此病多由气滞、痰凝、血瘀结聚肉里而成,其病位在皮里膜外,与肺、脾、肝关系密切。治疗全身多发性皮下脂肪瘤,符文彬教授重视整体与局部相统一,将治疗、巩固、防复发三个环节相结合,在“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的治疗模式下,从心、胆、脾论治,并结合火针的特性,综合运用毫火针、针刺、精灸、刺络和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轻中度抑郁障碍共病失眠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轻中度抑郁障碍共病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观察组予针刺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等,留针30 min,揿针穴取心俞、胆俞,留针2 d;针刺后于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R-DLPFC)行1 Hz、80%运动阈值(MT)rTMS刺激,每次30 min。对照组予假针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取穴、操作同观察组。两组针刺均隔日1次,每周3次;rTMS每日1次,每周连续5次,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BDNF)、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HAMD-17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睡眠效率评分外,两组患者PSQI总分和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  相似文献   
8.
<正>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均是同时存在精神异常和躯体症状的心身疾病。研究[1]发现GERD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2.63倍,MDD患者GERD的发生率可较正常人增加2.23倍。MDD与GERD互为危险因素,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2]。笔者采用调神固本整合针灸治疗轻度抑郁症共病胃食管反流病3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法针刺联合西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隔离经历所致抑郁失眠共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并从皮层兴奋性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新冠疫情隔离经历致抑郁失眠共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盐酸舍曲林片,针刺组采用疏肝调神法针刺(毫针取印堂、百会、合谷、照海、气海等,耳穴揿针取心、肝、肾)治疗,假针刺组采用假针刺(取穴同针刺组)治疗(随访结束后有补偿性治疗),两组均每2天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皮层兴奋性指标[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振幅(MEP-A)、皮层静息期(CSP)]和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SDS、I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假针刺组(P<0.05),针刺组治疗后降低幅度大于假针刺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患者r MT较治疗前降低(P<0.05),MEP-A、CSP较治疗前升高(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下隔离人群的焦虑情绪,分析其相关因素,评价针刺干预急性焦虑状态隔离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 2022年3月31日—9月9日对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分管隔离酒店的1 160位隔离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 进行资料收集,并将符合急性焦虑标准且愿意进行临床干预研究的80例隔离人员随机分为疏肝调神针刺组(针刺组)、正念减压疗法组(正念组),每组40例,分别进行疏肝调神针刺、正念减压疗法干预,观察治疗前后的SAS评分、减分率及疗效。结果 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1 160份,剔除包含缺失值问卷4份,最终得到1 156 份有效问卷(99.7%),存在急性焦虑情绪的隔离人员共184 例,占比15.9%。单因素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密接史、睡眠状况是隔离人员出现急性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向前法)结果显示,女性、高中以上学历、已婚、有密接史及睡眠变差是隔离人员出现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临床干预研究共纳入急性焦虑状态的隔离人员80例,针刺组及正念组各40例,均未出现脱落与剔除。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AS评分均下降(t针刺=15.562,t正念=11.571,P<0.001)。两组治疗后针刺组SAS评分差值d优于正念组(t=2.216,P<0.05)。与正念组同期比较,针刺组治疗后减分率(χ2=13.494,P<0.001)、疗效(χ2= 10.323, P<0.001)均优于正念组。结论 女性、高中以上学历、已婚、有密接史及睡眠变差的隔离人员出现焦虑症状的可能性更大,疏肝调神针刺干预急性焦虑状态的疗效优于正念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o. ChiCTR22000612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