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开设《中医心理学》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当代人类医学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变革时期。应当看到,“生物医学”模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也应看到,“生物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  相似文献   
2.
单方的妙用     
<正> 中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使用时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作用,不但令患者高兴,同时也使医生吃惊。下述的病例就是一个例证。患者女性,54岁。十五年前,两眼睑红肿、瘙痒难忍,找遍了市内所有医院的皮肤科专家,都弄不清其原因,只是给软膏敷而已。刚敷上药时觉得好一点,不久又肿胀瘙痒起来,剧痒时,睁眼都困难。全身一般情况尚好,食欲一般,大便通畅,一日一次;好饮茶,尿量少而次数多。以往站立时血压偏低,但最近没有此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提神安眠方     
提神方 人参3g 黄芪15g 佩兰12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白术12g 桂枝3g 甘草5g 安眠方 夜交藤30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5g 远志10g 琥珀粉1g(冲服) 龟板20g 鳖甲20g 生龙骨30g(以上三味先煎)  相似文献   
4.
情志致病的条件是与情志刺激的性质、强度和作用持续的时间以及个体反应的差异密切相关的,而个体反应的差异又因各人的阴阳人格体质、意志勇怯、后天的思想修养及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本文并从情志致病直接损伤脏腑、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导致精血亏损、导致神志异常四个方面探讨其机理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临床表现以发烧为主,专为退烧的处方: 处方Ⅰ:地龙12克,生姜0.5克,甘草10克,陈皮1克,桂枝1克。处方Ⅱ:土蛙(癞蛤嫫)4~5只,生姜0.5克,甘草1克,陈皮1克,桂枝1克。儿童可将土蛙改为2只。一般小儿用量:10岁为成人量的2/3,5~6岁为成人量的一半,1~2岁为成人量的1/3。参照上方,可使用葛根汤加地龙6克或土蛙2只,也可使用小柴胡汤加地龙6克或土蛙2只。前者发汗过多,后者发汗较少。无论使用处方Ⅰ、Ⅱ还是使用葛根汤加地龙(或土蛙),都要尽量减少其发汗的副作用。当临床上难于决定用小柴胡汤还是用葛根汤时,用Ⅰ、Ⅱ两个民间处方可收到早期解热  相似文献   
6.
<正> 对肝炎,一般多用柴胡汤和茵陈蒿汤治疗。本病例,开始时也曾给予大柴胡汤加茵陈,但毫无效果。后不久,经X线检查,发现该患者同时患有慢性阑尾炎,改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结果意外地获得了对阑尾炎和慢性肝炎的非常好的疗效。患者男性,40岁。1974年11月初诊。约在两年前,因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2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行医之初,因辨证不确,用药不当,曾因用一派温燥解表药治疗风寒表实兼里热重证,而致患者发生狂躁。教训极深,至今已有二十余载,仍记忆犹新。现详实转述,与同道共戒。患者张某,男性,30岁,农民,山东省张丘县人。一贯身体强健。因抢种抢插一整天,直至傍晚,饥困交加,回家途中又适逢倾盆大雨而罹病。翌晨即来就诊。诊见高热(39.8℃),恶寒重,头痛身痛,全身酸  相似文献   
8.
痞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大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其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亦多为寒热并行。因此,总是令后学者难以掌握。但如果以字义及《易》理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便可以化繁为简。本文即是依此方法对痞证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痞证取《易经》"否"卦之象,"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否"即为闭塞之义。仲景论述痞证最详,立五泻心汤等方剂,为后学治痞之典范。  相似文献   
9.
医家郑重光,精于伤寒,善治阴证,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厥阴病.而辨治厥阴首重脉诊、当归四逆汤的临证加减以及对厥阴病转归把握有据三方面是郑重光运用当归四逆汤辨治厥阴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方中寒热共用,药物庞杂,历代医家对此颇多微辞,特别自清代人称《伤寒论》双璧之一《伤寒来苏集》的作者柯韵伯提出“其方味数多而份量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的否定意见以后,许多注家均附会柯说,甚至认为无使用价值,但也有肯定者。笔者固不敢辄论前贤是非,谨就见识所及,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