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4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芪毛状根对造血系统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若敏  陈长勋 《中药材》1998,21(1):26-29
本实验研究了黄芪毛状根对动物造血系统的作用,采用灌服给予黄芪毛状根5~20 g/kg,每日1次,连续5~12天,可提高失血性贫血小鼠的红细胞数、网织红细胞数,增加溶血性贫血小鼠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值,可对抗环磷酰胺、X射线所致小鼠的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下降。实验提示黄芪毛状根有促进造血系统功能的作用,其作用基本上与天然黄芪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胃热证或胃寒证模型动物的毒性、药效反应,初步探求"药性-证候"其相关性。方法:以辣椒煎液和无水乙醇造成胃热证模型,以冰水和氢氧化钠造成胃寒证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通过给予大剂量药物,观察小鼠急性毒性死亡情况和对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①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左金丸两证型组小鼠死亡率均为100%,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反左金丸胃热证组小鼠死亡率为70%,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其死亡率高于反左金丸胃寒证组(P<0.01);②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两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性、水肿甚或凝固性坏死,给药后,左金丸对胃热证模型、反左金丸对胃寒证模型大鼠胃粘膜均有不同程序的保护作用(P<0.05),而且反左金丸对胃寒证模型大鼠胃粘摸的保护作用强于左金丸(P<0.05)。结论:药物的毒性或药效均可能与药物的药性-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正确地运用中药的药性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楝子对大鼠肝脏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将SD大鼠按不同时间或不同剂量随机分组,1次灌胃给予川楝子,检测给药后血清ALT、AST活性,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川楝子以90g生药/kg灌胃1~2h后多数大鼠出现活动减少,ALT、AST水平显著升高,在2h时达到高峰。光镜下,给药组部分大鼠有肝细胞水肿或轻度脂肪变性。川楝子以62.6g生药/kg、127.5g生药/kg灌胃2h后,ALT水平显著升高,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随着剂量增大,病理损伤更严重。结论:大鼠1次灌胃给予大剂量川楝子后,对肝脏产生急性毒性并显示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川楝子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川楝子对大鼠SOD,MDA,γ-GT,GSH-Px及炎症因子TNF-α,NF-κB,ICAM-1等的影响,探求川楝子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连续给药45 d后,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 g·kg-1组)大鼠肝组织,制成10%肝匀浆,按试剂盒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活性和γ-GT,GSH-Px,蛋白含量,并根据测得SOD与MDA计算SOD/MDA;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测定大鼠肝组织NF-κB p65,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 g·kg-1 45 d后,大鼠肝组织SOD显著下降(P<0.01),MDA显著上升(P<0.05),SOD/MDA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1),GSH-Px显著下降(P<0.01);TNF-α含量升高(P<0.05);NF-κB p6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川楝子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作为早期肝毒性的筛选模型的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二步灌流法分离提取大鼠肝细胞进行培养;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肝细胞的生长情况;采用MTT法绘制肝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上清液的ALT、AST、ALP、CK、LDH、TP、ALB、GGT值;采用爬片技术进行HE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总量,并采用肝细胞毒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对肝细胞作为早期肝毒性筛选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肝细胞培养4 h后开始贴壁,24 h后绝大多数肝细胞贴壁,体积明显增大;48 h后肝细胞贴壁牢固,维持至第8日,细胞开始逐渐脱落。肝细胞的对数生长期为第2至第3日,ALT、AST、LDH、CK在提取4 h后增高,第1日大幅降低后趋于平稳至第7日。TP、ALB、GGT、ALP提取4 h降低,后趋于平稳至第7日,肝细胞CYP450第1日至第5日分泌呈上升趋势,第67日,轻微下降。HE结果显示提取的肝细胞与肝组织的HE涂片基本一致。对乙酰氨基酚对肝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IC50为20.5 mmol·L-1,能使肝细胞肿胀,细胞核萎缩,使肝细胞分泌ALT、ALP、LDH增多,对肝细胞分泌CYP450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系统全面的阐述肝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在早期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肝细胞作为肝早期毒性筛选模型敏感的评价指标,对于原代培养肝细胞用于药物的早期毒性筛选研究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血瘀模型动物灌胃给药,探讨稀莶草抗血栓组分(腺梗稀莶ⅡA)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给于冰水肾上腺素血瘀模型动物口服腺梗稀莶草抗血栓活性组分,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Ⅲ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血浆ET和NO含量等指标,观察稀莶草抗血栓组分对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抗血栓组分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降低内皮细胞分泌ET,而对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活性及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的功能影响不大.结论:稀莶草抗血栓组分可能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及降低内皮细胞分泌ET的途径抗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诱导的免疫毒性是导致药物最终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药物的免疫毒性作出预测至关重要。大鼠是药物免疫毒性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不同品系的大鼠对药物的免疫毒性敏感性存在着较大差异,文章从不同品系大鼠机体1型辅助T淋巴细胞/2型辅助T淋巴细胞分布格局的极化差异入手,介绍了新药免疫毒性研究中对大鼠品系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1)将大鼠按不同时间点(0、24、48和72h)分组,口服给予薄荷油2.4ml/kg,给药后检查血清ALT、AST、TB和ALP等肝功能指标。(2)将大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分别口服给予薄荷油1.4、2.4ml/kg;同时设2.0ml/kg四氯化碳对照组。给药后,检查血清ALT、AST、TB和ALP等肝功能指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薄荷油组大鼠血清ALT等肝功能数值升高,于给药后24~48h达到高峰。(2)随着剂量增大,薄荷油组大鼠ALT等肝功能指标随之升高(P<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薄荷油组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其中高剂量组甚至出现片状坏死、小叶结构不清;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胞浆内可出现大量脂滴、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甚至肝细胞核溶解等超微结构变化,与四氯化碳组肝病变相似。结论大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薄荷油可造成急性肝脏毒性,并呈现毒性时效、量效关系;肝细胞损伤可出现脂肪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川楝子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理。方法(1)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g生药/kg)组大鼠肝组织,制成质量浓度为10%的肝匀浆,按SOD、MDA、γ-GT、GSH-Px、蛋白试剂盒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活力和γ-GT、GSH-Px、蛋白含量,并根据测得SOD与MDA计算SOD/MDA比值。(2)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g生药/kg)组中性甲醛固定的大鼠肝组织,按常规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测定大鼠肝组织NF-κBp65、ICAM-1蛋白表达量。(3)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g生药/kg)组大鼠肝组织,制成10%肝匀浆,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和IL-2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g生药/kg后,大鼠肝组织SOD值显著下降(P<0.01),MDA值显著上升(P<0.05),SOD/MDA比值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1),GSH-Px值显著下降(P<0.01)。(2)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g生药/kg后,大鼠肝组织NF-κBp6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3)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g生药/kg后,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升高(P<0.05),未对大鼠肝组织IL-2含量产生明显影响。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川楝子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川楝子对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取大鼠按不同时间(1、2、6、12和24h。剂量为90g/kg)及不同剂量(30.6、62.6和127.5g/kg)分组,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观察给药后大鼠外观、行为有无异常改变。处理时动物称重,摘取肝脏、脾脏和胸腺,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川楝子以90g/kg灌胃1~2h后多数大鼠出现活动减少,给药6h后脾指数下降,12h后的胸腺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灌胃川楝子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时达到高峰(P<0.05,P<0.01),持续时间约为24h;光学显微镜下,川楝子给药组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或脂肪变性。川楝子以62.6、127.5g/kg灌胃2h后,脏器指数未见明显改变,ALT活力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给药组不同剂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点状坏死,其中127.5g/kg剂量组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后的肝脏毒性在2h达到高峰,且随着剂量增加,其肝毒性反应逐渐增强,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