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假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高频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10 Hz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患者则针对健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0.5 Hz低频rTMS治疗,假刺激组则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CMCT及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高频组、低频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假刺激组水平(P<0.05),同时低频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高频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组与高频组FMA、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及高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且低频rTMS刺激健侧M1区较高频rTMS刺激病灶侧M1区能更显著改善病灶侧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美沙拉秦结合胶体果胶铋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1例,胶体果胶铋颗粒治疗)和观察组(41例,美沙拉秦结合胶体果胶铋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脓血便消失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一氧化氮(NO)、骨桥蛋白(OPN)、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低于常规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4+、CD4+/CD8+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高于常规组,CD8+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低于常规组,直肠静息压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36例,调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3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53例,占38.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间歇导尿次数多、尿管留置时间长、膀胱冲洗频率高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本院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使用情况,分析其总体疗效,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本院共计182例住院使用过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病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如样按照说明书给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在本院约62%为合理用药。结论:有必要对临床医师进行用药指导,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训练等。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分别全程穿戴3D打印踝足矫形器或传统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测试(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测2组患者步行时双侧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以评估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10MWT、6MWT及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10MWT、6MWT及TUGT[分别是(22.5±3.6)s、(136.6±23.3)m和( 19.1±3.0)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健/患侧iEM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穿戴3D打印矫形器或传统矫形器均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以穿戴3D打印矫形器的疗效相对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指标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6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70例).分别对受试对象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观察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AP)形成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1.08 mm±0.18 mm比0.76 mm±0.13 mm,P<0.05),AP发生率也明显增高(60%对11%,P<0.05).结论 颈动脉IMT厚度及AP形成可作为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指标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6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70例)。分别对受试对象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观察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AP)形成情况。结果冠心病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1.08mm±0.18mm比0.76mm±0.13mm,P〈0.05),AP发生率也明显增高(60%对11%,P〈0.05)。结论颈动脉IMT厚度及AP形成可作为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6例老年女性随即分为太极拳锻炼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进行win-pod静态平衡及星状图动态平衡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太极拳组在睁眼测试中的轨迹长、外周面积两项指标上小于对照组(P〈0.05),在闭眼测试中的各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太极拳组在正左、左后、正后、正右、右前等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太极拳锻炼可以提高老年女性的静、动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