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0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血浆内毒素脂多糖 (LPS)与肝组织Kuppfer细胞自杀因子配体 (FasL)表达和血清可溶性FasL(sFasL)的关系。 方法 检测 1 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LPS的水平 ,同步观察肝组织FasL表达与血清sFasL的水平 ,并与 1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组LPS水平、sFasL、FasL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 ,P <0 .0 1。 结论 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时 ,血中肠源性LPS增高 ,并促使肝组织FasL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L表达与血清可溶性FasL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FasL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可溶性FasL。结果: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L水平>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L表达的程度和血清sFasL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活动性一致。结论:(1)肝组织炎症程度加重,肝组织FasL抗原的表达增强,同时血清中sFasL水平升高;(2)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肝细胞Fas表达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胆结石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升的趋势,胆石症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质量。与正常人群相比,肥胖患者的胆石症发病率更高,肥胖是发生胆石症的危险因子。为什么肥胖人群有更高的胆石症发生率?肥胖者之所以易患胆石症,主要有以下原因所致:众所周知,肥胖者往往更喜欢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腹型肥胖者多,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水平也比普通人群高;  相似文献   
4.
血清脯肽酶与慢性肝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临床应用及与血清透明酸(HA)和前胶原Ⅱ(PC Ⅱ)水平的平行比较,进一步评价了血清脯肚酶(PLD)活性测定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模型显示,PLD活性变化与肝纤维化平均积分(Mf)呈“剪刀差”改变。6周前PLD活性随Mf增加而升高,6周后Mf继续增加而PLD活性逐渐降至正常,提示PLD主要是反映肝纤维化进展,并不反映肝纤维量的多少。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变患者的PLD升高最明显,显著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变患者。PLD活性与HA及PC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从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角度研究胶原蛋白代谢,能更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肝组织活检诊断为NAFLD患者109例为NAFLD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非NAFLD组。常规测量两组人员人体测量学指标[身高、体质指数、腰围(WC)、臀围]及生物化学指标[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SUA)]。结果与非NAFLD组相比,NAFLD组患者BMI显著增高(P =0.000),腰围(WC)亦显著增高(P男性=0.000;P女性=0.026)。NAFLD组男性人员患者腰臀比(WHR)明显高于非NAFLD组男性人员患者(P =0.000),而两组女性人员患者W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9)。相对于非NAFLD组, NAFLD组男性患者血尿酸(SUA)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P =0.000),而两组女性人员患者SUA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386)。结论高尿酸血症(HUA)与NAFLD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及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7岁,因"乏力、纳差、尿黄、右胁部闷痛不适1月余"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表情轻度痛苦,无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及瘀斑,胸前皮肤有蜘蛛痣,未见肝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面色无晦暗,颈软,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部不平,右上腹轻度隆起,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2.3 cm,质较硬,表面较平,触痛,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肝浊音界无缩小,肝区叩痛,腹部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Bs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血浆内毒素(lipopolyasccharide,LPS)与内毒素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可溶性CD_(14)(soluble CD_(14),sCD_(14))的关系。方法: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4例慢重肝患者血浆中LPS和LBP、sCD_(14)的水平,并以10例献血员和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慢重肝患者在早期、中期、晚期,其血浆中LPS和LBP、sCD_(1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献血员;慢重肝死亡者其LPS和LBP、sCD_(14)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结论:慢重肝患者血浆中LBP、sCD_(14)的水平及病情与临床转归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所致的肝细胞损伤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 R)的激活有关[1] ,而TNF α/TNF R的激活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否有关仍未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与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 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 6月至 1999年 6月本院收治 40例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 ,其中男 36例 ,女 4例 ;年龄 2 8~ 5 6岁 ,临床诊断按照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 。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慢性HCV患者血清TNF和sTNF-R水平;同时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 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和sTNF-R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血清sTNF-R2与AST、ALT显著相关(r=0.75、P<0.01;r=0.69、P<0.01);而sTNF-R1仅与AST相关(r=0.66、P<0.01);慢性HCV患者sTNF-R1/TNF、sTNF-R2/TNF摩尔比分别为33.5±18.4、85.1±37,与sTNF-R1和sTNF-R2显著相关(r=0.71、P<0.01;r=0.62、P<0.01);而sTNF-R和TNF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sTNF-R水平升高反映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与肝细胞损伤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13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干扰素、阿昔洛韦、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三组不同治疗方法对HBeAg、抗-HBe、HBV-DNA、ALT/AST的影响。结果:三组中,联合治疗组HBeAg转阴例数、抗-HBe转阳例数、ALT复常率、AST复常率较其他两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α-2b干扰素联合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慢乙肝疗效好,副作用少,且价格普遍低于国外产品,更适合中国慢乙肝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