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窥镜辅助下侧颅底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在内窥镜辅助下采用迷路进路及乙状窦后进路行听神经瘤手术11例,颅中窝进路及颅中窝、乳突联合进路行岩尖胆脂瘤手术5例。结果听神经瘤全切除9例,2例残留部分包膜;术中内窥镜下探查面神经均完整,其中9例术后无面瘫表现,2例术后出现轻度周围性面瘫;术中内窥镜下探查蜗神经均完整,2例术后听力与术前比较保持不变,9例出现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其中,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1例,中重度2例,重度3例,极重度3例。岩尖胆脂瘤患者均行病变全切除,3例术前面瘫患者经术中减压,术后9个月内均恢复。2例术后出现中重度传导性耳聋,其余患者术后听力无明显改变。结论侧颅底手术中使用内窥镜可提高血管、神经保全率及病变全切率,但也有其不足,仅能作为显微镜手术的辅助使用。  相似文献   
2.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解剖学分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临床分类方法 及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生长方向将29例前中颅底沟通瘤患者划分为额鼻眶区(16例)、中颅窝一侧颅底区(8例)、颅底中央区-中间颅底区(4例)及岩骨颈静脉孔区(1例)4类,据此并结合病理资料等分别选择扩大经额下人路(13例)、眶上-翼点入路(9例)、额颞眶颧入路(3例)、额颞人路(3例)及岩骨切除入路(1例)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重建,其中采用经鼻内镜等颅内外联合入路1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余未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该分类方法 具有界限清楚、部位和范围明确的优点,有利于选择合理手术人路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及临床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MRI在脊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在脊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钟志光邓跃飞蔡望青谭平国林吉惠陈由芝(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广州,510120)主题词脊髓肿瘤/诊断;核磁共振成像中图号R739.42最近10多年来,神经放射影像学发展很快,脊髓肿瘤的诊断从脊髓造影发展到CT...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患者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如下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①游离骨膜片5例;②鼻内窥镜下修补3例;③带蒂额帽状鹏膜骨膜瓣16例;④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12例。所有患者均未移植骨修复颅底。结果 平均住院16 d,术前有脑脊液(CSF)漏、气颅、脑膜脑膨出及眼球突出或凹陷者术后均消失,无CSF漏、气颅及感染再发生。31例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4年),未发现有脑膜脑膨出发生。结论 颅底缺损直径<1cm且无合并颅内损伤、感染及异物存留的患者可经鼻内窥镜下手术修复缺损,但对急性复杂性颅脑-颅底颌面损伤或颅底缺损较大伴有异物、脓肿、脑膜脑膨出或气颅和CSF漏超过2周不愈者应尽早予清创和修复颅底缺损;带蒂额帽状腹膜骨膜瓣是修复颅底缺损最好的材料,但对于有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则应选择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来修复颅底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多发性脑转移瘤42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多发性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术后2周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3例(7.1%),明显缓解31例(73.8%);整体中位生存期为11.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颅外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脑转移瘤手术后综合治疗状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χ2=6.007~13.70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颅外转移(RR=2.302,95%CI:1.151~4.607)及是否采用综合治疗方法(RR=0.262,95%CI:0.118~0.58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合并颅外转移是影响多发性脑转移瘤预后的不利因素,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纤维蛋白胶固定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手术显微镜将与神经接触或压迫的责任血管推离、垫入适当大小的明胶海绵或涤纶絮分隔并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疼痛即消失44例(93.6%),疼痛显著减轻3例(6.4%);术后头晕、呕吐11例,耳鸣7例,患侧口角疱疹6例,面部轻微麻木感5例,均在术后1个月消失;术后3d后出现切口皮下积液5例,经穿刺引流1周后消失.无新发面部麻木,无面瘫、听力障碍、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6个月~8年,平均3.2年,治愈45例(95.6%),显效2例(4.4%),无疼痛复发.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加固定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能减少疼痛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CT的普及,使外伤性颅内血肿(TICH)必须手术治疗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1,2]。近年国内外采用不同方法治疗TICH的报道日见增多。自1986年12月~1996年12月,我院对46例小儿急性TICH按不同病增选择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颅脑伤后3天内入院,年龄≤15岁,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幕上TICH;(2)伤前重要脏器无其它疾患及无严重合并伤。符合条件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月~15岁。1.2治疗分组:(1)保守组20例,伤后应用脱水、止血、能量合剂、植皮质激素及一般脑功能康复药物…  相似文献   
8.
预内动脉(ICA)化疗因能提高局部脑组织药物浓度又能减少全身毒副作用,近年来渐受人们重视[1-3]。但目前常用的Seldinger插管灌注方法因技术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需反复穿刺插管且有一定危险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对此,我们设计经一次简单手术皮下埋植化疗泵,经颈外动脉(ECA)插管进行ICA灌注的方法,自1995年2月-1996年2月共治疗10例幕上恶性脑肿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①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或转移瘤,位ICA供血区域。②术后1周经CT或从MRI扫描证实肿瘤残留或多发肿…  相似文献   
9.
吴惠文  邓跃飞  洪丽霞 《护理研究》2012,26(29):2741-2742
[目的]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鼻颅联合入路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19例经前中颅底沟通瘤鼻颅联合入路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病人拔除碘纱条后出现鼻腔滴液,术后放疗2个月后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1例,均予腰椎穿刺置管引流治愈;7例病人术后出现脑水肿,15例病人术后原有症状缓解或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围术期死亡,无新神经功能缺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疗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张力性气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按发病急缓、积气部位以及是否合并颅内严重损伤将患者分为三组,并依此分别采用保守治疗(9例)、钻孔引流(8例)和开颅手术(8例)进行治疗.结果:保守组和引流组分别有8例和7例在3周内积气消失,另各有1例无效者在2周后中转鼻内镜颅底修补痊愈;开颅组8例经排空积气、清创并修复颅底缺损后治愈.无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膜脑膨出及手术死亡等发生.结论:按发病急缓、积气部位以及是否合并颅内严重损伤来对外伤性张力性气颅进行诊断和分组,并依此选择保守治疗、钻孔引流和开颅或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能获得良好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