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相关因素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影响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出血时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接纳合格妇女136人,对入选对象均进行全程随访。采用Cox回归,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1例因阴道出血时间过长(>14天)和(或)B超提示宫腔内组织物残留(平均径线>2.0cm)而行清宫术。Cox回归分析显示孕囊平均直径(GS)、药物流产后血β-hCG浓度及测定β-hCG的时间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有关。血β-hCG每增加1IU/L,持续出血的可能性为原来的1.0002倍;GS每增加1cm,持续出血的可能性为原来的1.596倍,按GS与药物流产后血β-hCG浓度分组比较,不同组之间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囊平均直径的大小对预测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较大,而药物流产后一次血β-hCG检测对预后的判断作用有限,有条件者应在流产前及流产后做血β-hCG动态测定,尤其是药物流产前血β-hCG的测定,对预测出血时间可能更有意义。停经天数不宜单独作为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 (念珠菌 )病 (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复发的影响及最佳治疗时机 ,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76例VVC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8例 ,两组均在确诊时予首次治疗 :伊曲康唑 2 0 0mg ,每日 1次 ,连用 3日 ,与餐同服 ;第 1日经擦净外阴、阴道分泌物后 ,将克霉唑泡腾片 (每片含克霉唑 5 0 0mg ,德国产 ) 1片置入阴道后穹窿。治疗后 1周临床症状改善和镜检假丝酵母菌阴性则进入巩固治疗阶段。观察组于月经前 7日睡前将克霉唑泡腾片 1片置入阴道后穹窿 ;对照组于月经干净后 3日采用同样药物局部治疗。连续 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① 76例中 ,6 2例 (82 % )出现不适症状或症状加重发生在月经周期黄体期 ;②两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相当 (均为P >0 0 5 ) ;③疗程结束后第 3个月复查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8%比4 2 % ,P <0 0 5 )。结论 :于月经黄体期采用抗真菌药物巩固预防治疗可减少VVC复发 ,提高临床疗效和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辅助化疗的两种用药途径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用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旨在寻找更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及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Ⅰb2~Ⅱb期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48例进行新辅助化疗,随机分为动脉介入化疗(NAIT)组22例和静脉化疗组(NVCT组)26例,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病理组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局部组织学有效率NAIT组(19/22,86.36%)明显高于NVCT组(14/25,56.00%)(P<0.05 )。NAIT组在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VCT组(P<0.05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高于NVCT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阴道切缘未净病例。NAIT组骨髓抑制Ⅱ度反应者明显低于NVCT组(P<0.05)。结论 NAIT组对局部晚期宫颈癌产生的局部组织病理有效率明显高于NVCT组,对血液系统的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4.
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妇女取环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妇女取环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 16 0例绝经妇女自愿要求门诊取环的全部病例。随机分为用药组 80例术前 30min服用米索前列醇 4 0 0 μg ,取环困难者于宫颈消毒后 3点及 9点处用1%利多卡因 2 .5mL封闭。对照组 80例不用任何药物按常规取环。结果 用药组宫颈软化充分 6 5例 81% (6 5 / 80 ) ,对照组宫颈软化充分 0例 ,2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1) ;手术时间用药组 ((1.78± 0 .5 2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3 82± 0 .89)min) ,P <0 .0 0 0 1;2组取环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1) ,用药组取环困难率 12 % (10 / 80 )明显低于对照组 72 % (5 8/ 80 ) ,P <0 .0 0 0 1。结论 绝经妇女取环应用米索前列醇 ,可软化宫颈、扩张宫口、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取环的困难率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SVV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有153例SVVC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77例,采用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技术,1次/天,共2次;治疗后阴道内放置硝酸咪康唑栓400 mg/天,共6天。对照组76例,阴道内放置硝酸咪康唑栓400 mg/天,共6天。开始治疗后,患者每天记录自觉症状及不良反应,停药后3天、30天复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治疗起效时间为(0.7±0.6)h,对照组为(19.3±8.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患者症状自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停药后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73.68%,真菌学转阴率分别为96.10%和85.53%,总有效率分别为89.61%和69.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停药后30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80%和68.42%,真菌学转阴率分别为96.10%和82.89%,总有效率分别为92.21%和64.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可快速缓解SVVC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效提高其近期及远期疗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是治疗SVV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社区妇女健康教育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三级甲等医院立足社区开展妇女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相比,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强调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调整妇女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及社区居委会的作用,积极扩大宣教的受众面;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对母儿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妊娠期糖尿病 (GDM)和孕期糖耐量受损 (GIGT)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对 74 3例孕妇于孕 2 4~ 2 8周进行口服 5 0g葡萄糖筛查 (5 0gGCT) ,血糖≥ 7 8mmol L者进一步行口服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对 5 0gGCT正常者具有高危因素者于 32~ 34周重复 5 0gGCT。结果  5 0gGCT阳性率为 6 73% ,GDM及GIGT检出率分别为 3 90 %和 3 2 3%。GDM及GIGT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巨大胎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 对所有孕妇进行 5 0g葡萄糖筛查 ,及早确诊GDM及GIGT ,可降低母儿的发病率 ;同时提供了一次检出Ⅱ型糖尿病 (NIDDM)高危人群的良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分为RVVC组(41例)、VVC组(38例)、对照组(38例)。留取阴道灌洗液,采用ELISA法检测其IFN-γ及IL-4浓度。结果:①阴道灌洗液中IFN-γ的表达水平RV-VC组与VVC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VVC组明显高于V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阴道灌洗液中IL-4的表达水平RVVC组与VVC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与VVC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与复发有关。检测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可以反映患者阴道局部细胞免疫状况,可作为对RVVC治疗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4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了宫富细胞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了47例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中35例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本病症状主要包括月经改变、贫血、疼痛、不孕主前诊断均为子宫肌瘤。结论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术后不必补充化疗或放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方法结合B超检查、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多种方法,对394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及201例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结果围绝经期组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构成比分别是:非器质性因素17.5%、良性病变68.8%、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13.7%;绝经后组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构成比分别是:非器质性因素28.4%、良性病变37.7%、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34.3%.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后组的病因构成比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以良性病变为主,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以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为主.结合B超检查、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等检查手段能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做出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