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患者63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 mg,晨起空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和胃方颗粒制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程度及停药后症状维持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反酸、烧心等症状均改善,食管黏膜恢复速度均提高,且治疗组在缓解主要临床症状、加速食管膜愈及维持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和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1]。轻者表现为可逆性肠绞痛或局灶性缺血性肠炎,重者则会发生肠坏疽、穿孔,甚至急性肠梗死[2]。1963年Boley首次提出该病具有肠缺血损伤的可逆性,1966年Marston将其命名为"IC"。缺血性肠炎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上  相似文献   
3.
慢性功能性腹泻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饮食结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个体免疫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相关。结合有关文献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功能性腹泻产生的关键;湿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贯穿病程始终;泄泻日久,累及于肾,脾肾受损,相互影响。治疗上,宜健脾温肾,化湿止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主,且多数患者伴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史。结合缺血性肠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好发人群以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相关研究,特别是参照患者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瘀斑、出血及血管网消失的表现,提出缺血性肠病的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应以益气化瘀,标本兼治为主,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