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硝矾洗剂中大黄总蒽醌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1%磷酸-甲醇(15:85),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9.45%,RSD为1.68%。结论 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硝矾洗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姜黄素(CU)/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MTT法用于检测CU和5-FU单用及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CU和5-FU单用时能明显抑制肝癌SMMC-7721及Bel-7402细胞的增殖,并呈现浓度依赖性,两药单独作用于肝癌SMMC-7721细胞48 h的IC_(50)值分别为(89.06±11.85)μmol·L~(-1)和(21.90±1.54)μmol·L~(-1),作用于肝癌Bel-7402细胞48 h的IC_(50)值分别为(94.74±4.03)μmol·L~(-1)和(38.48±2.27)μmol·L~(-1)。当CU和5-FU联合应用比例为1∶1(mol∶mol)时,两药联合应用时对肝癌SMMC-7721和Bel-7402细胞呈协同抑制作用(CI1),作用48 h的IC_(50)值分别为(4.95±1.20)μmol·L~(-1)和(19.30±2.29)μmol·L~(-1)。结论 CU与5-FU联合应用对肝癌SMMC-7721及Bel-7402细胞的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并且明显优于单药。  相似文献   
3.
4.
姜黄素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等生物活性[1-3]。尤其是其通过相关信号通路和调控蛋白表达[4-5],能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6]多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关注。但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口服后胃肠道吸收差等缺陷,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简要概述了姜黄素衍生物的结构修饰路线和方法,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衍生物抗癌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开发临床使用价值大的姜黄素先导化合物或类似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盐酸雷尼替丁中空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盐酸雷尼替丁(RH)为模型药物,研究中空微球的制备,并对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方法:以乙基纤维素(EC)为载体材料,乙醇/乙醚为混合溶剂,采用溶剂扩散-挥发法制备盐酸雷尼替丁中空微球。以产率、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微球形态为指标,考察了处方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EC粘度,RH/EC比例以及粒径对微球释药速率的影响。结果:中空微球产率为84.51%,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632μm,载药量13.71%,包封率55.86%。电镜扫描显示:微球外观圆整光滑,内部为中空结构。体外释药研究表明随着EC粘度的增加释药速率降低;随着RH/EC比例和搅拌速度的增加释药速率增加。最终所得到的中空微球缓释可达24h,体外漂浮实验表明在人工胃液中可持续漂浮48h以上。结论:该处方工艺简便可行,制得的盐酸雷尼替丁中空微球在人工胃液中缓释性和漂浮性良好。中空微球有望成为吸收窗药物的又一新型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姜黄素(CU)和5-氟尿嘧啶(5-FU)单独与联合对人胃癌MKN45细胞生长抑制的效果差异,为临床上联合运用CU和5-FU治疗胃癌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MTT检测不同浓度CU(3.125,6.25,12.5,25,50μmol/L)和不同浓度的5-FU(6.25,12.5,25,50,100μmol/L)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胃癌MKN45细胞48 h、72h而产生的增殖抑制效应,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析因分析。结果 CU与5-FU单用及联用时,均对体外培养的胃癌MKN45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并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两药联合作用48 h,当CU浓度大于2.05μmol/L而5-FU浓度大于4.09μmol/L时,两药表现为协同抑制作用,反之则为拮抗作用;当联合作用72 h,CU浓度大于2.86μmol/L而5-FU浓度大于5.71μmol/L时,两药表现为协同作用,反之则为拮抗作用。结论 CU与5-FU高剂量联合运用对胃癌细胞MKN45的抑制呈现协同效应,低剂量联合呈现拮抗作用。因此,本研究为临床上联合运用CU和5-FU治疗胃癌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硝矾洗剂的薄层色谱鉴别(TLC)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采用TLC法鉴别大黄、黄柏和冰片3味药材;采用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 TLC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好;硝矾洗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采用常规法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数,用培养基稀释法测定细菌数;采用常规法检查控制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硝矾洗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背景:盐酸哌唑嗪半衰期短,首剂效应明显,国内仅有普通片上市。 目的:研制以聚乙烯醇和明胶为骨架材料的盐酸哌唑嗪缓释贴片,并考察其释药行为和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设计,动物对照实验,于2007-01/08在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室进行。 材料:采用水性分散体法,以聚乙烯醇、明胶为骨架材料制备盐酸哌唑嗪亲水性凝胶骨架缓释贴片。 方法:①随机选用新西兰大白兔6只,取腹部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氮酮、丙二醇、骨架材料配比、载药量为影响因素,稳态透皮速率、时滞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处方。②验证最佳处方,考察贴片物理特性、黏性及透皮行为,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进行差热分析。③随机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2只,通过皮肤刺激性实验,考察贴片的生物相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贴片最佳处方筛选及验证。②贴片的物理特性评价。③贴片的差热分析。④皮肤刺激性反应。 结果:①正交实验筛选的最佳处方为氮酮2%,丙二醇15%,骨架材料配比为5∶4,载药量1.0%。②按最佳处方制备的贴片外观、黏性良好;其稳态透皮速率、时滞和综合评分分别为(8.92±0.58)μg/(cm2•h),(3.38±1.17) h,81.58±8.42,其体外72 h内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模式(r=0.995 7),并趋近于零级释药模式(r=0.987 3),经皮渗透曲线重现性良好(P > 0.05);差热分析表明,盐酸哌唑嗪在骨架材料中以分子或无定形存在。③贴片生物相容性良好,对兔皮肤无刺激性。 结论:制备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盐酸哌唑嗪缓释贴片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持续平稳释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盐酸哌唑嗪缓释贴片的释药行为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盐酸哌唑嗪半衰期短,首剂效应明显,国内仅有普通片上市.目的:研制以聚乙烯醇和明胶为骨架材料的盐酸哌唑嗪缓释贴片,并考察其释药行为和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设计,动物对照实验,于2007-01/08在重庆医科大学约学院实验室进行.材料:采用水性分散体法,以聚乙烯醇、明胶为骨架材料制备盐酸哌唑嗪亲水性凝胶骨架缓释贴片.方法:①随机选用新两兰大白兔6只,取腹部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氮酮、丙二醇、骨架材料配比、载药量为影响因素,稳态透皮速率、时滞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侍处方.②验证最佳处方,考察贴片物理特性、黏性及透皮行为,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进行差热分析.③随机选用新两兰大白兔12只,通过皮肤刺激性实验,考察贴片的生物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①贴片最佳处方筛选及验证.②贴片的物理特性评价.③贴片的差热分析.④皮肤刺激性反应.结果:①正交实验筛选的最佳处方为氮酮2%,丙二醇15%,骨架材料配比为5∶4,载药昔1.0%.②按最佳处方制备的贴片外观、黏性良好;其稳态透皮速率、时滞和综合评分分别为(8.92±0.58)μg?(cm2·h),(3.38±1.17)h,81.58±8.42,其体外72 h内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模式(r=0.995 7),并趋近于零级释药模式(r=0.987 3),经皮渗透曲线重现性良好(P>0.05);差热分析表明,盐酸哌唑嗪在骨架材料中以分子或无定形存在.③贴片生物相容性良好,对兔皮肤无刺激性.结论:制备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盐酸哌唑嗪缓释贴片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持续平稳释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紫外光谱法测定齐墩果酸缓释滴丸药物含量及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尤尼柯UV-2102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207 nm波长处,测定齐墩果酸缓释滴丸的约物含量及体外释放度.结果:含量测定时,齐墩果酸在20~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n=7),回收率在98%~102%之间,RSD<1%(n=3);释放度测定时,齐墩果酸在10~7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n=7),回收率在98%~102%之间,RSD≤1%(n=3).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