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凤逵氏的生平 张鹤腾,字元汉(张鹤鸣序作元翰),号凤逵。明末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明史·列传》:“举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历官云南副使,行谊醇笃,誉过其兄。城陷被执,骂不绝口而死。”《颖州府志》:”崇祯八年正月,闯贱围颖州,据城外高楼,飞矢石击守城士民,穴城入,杀掠极惨,磐踞三昼夜”、“乙亥寇至,与兄鹤鸣督战守御,城陷死。”由此可知,他是与任兵部尚书的其兄张鹤鸣同时为抗拒李自成守城战死的,卒年在崇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单独发生于胃肠,也可同时或先后出现于胃肠。一旦患此类疾病可绵延数年乃至终生,一般难以自愈。此类病可表现有胃脘胀闷、疼痛、烧灼感、寒冷感、嗳气、嘈杂、泛酸、恶心、呕吐、易饥或食欲减退等症,也可表现有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里急后重、黏液便或脓血便等症。时间一长,多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或反复出血而造成营养不良,可逐渐出现神疲乏力、消瘦、贫血、低热、顽固失眠、精神不振及烦躁、焦虑等症,进而可引起其他脏器病变。  相似文献   
3.
书有疑处宜细看,一旦融通得益多。在阅读中医古籍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凡读书至不解处,切勿匆匆而过,宜旁征博引细细推敲,即使一时不得要领,也不要轻易下“无用”的结论,最好深记脑海,处处留神,一旦得解,即可成为独得心传。现试举一例。  相似文献   
4.
所谓泻心法是指以苦泄为主,用泻心汤等对心下痞一证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从《伤寒论》、《金匱要略》所述有关此法的诸方看,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属泄热除痞以治热痞者外,余皆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剂,以适应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证。金老认为附子泻心汤为治热痞而兼表阳虚,方用三黄泄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为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之剂。半夏泻心汤用半夏干姜和胃散结、黄芩  相似文献   
5.
中医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能够追随医生的诊断思路 ,随时向医生提供各种数据和可能的常规诊疗方案以供选择 ,并能按经典理论作出联想和推论 ,提示医生进行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真正起到“记忆延伸”和“医生助手”的作用。现将该系统在临床的应用研究作一简介。1 系统特点中医计算机辅助诊疗( MACD)系统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颐圣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1 )医生输入一组症状并确定各症状的量化程度后 ,系统能在数秒钟之内完成诊断运行 ,并列出该症状组最可能出…  相似文献   
6.
丁济民治肝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济民先生(1911~1979)系清末民初我国医界一代宗匠丁甘仁之孙。晚年因每见肝病猖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曾多年投身于肝炎专科工作,疗效卓著,名闻遐迩。先生认为黄疸型肝炎由于湿邪侵入、蓄积化热、留恋脾胃,从而妨碍消化、吸收、输送等功能,并由湿热壅滞累及肝胆。辨证在于辨其热重、湿重或湿热两重。对热重者  相似文献   
7.
人不仅祈求精满神旺、筋强骨壮、疾疴不起、体健寿长,且皆欲形体健美、风姿绰约.毛发秀丽.肌肤润泽。中医自古不仅着力养生强身、延年益寿,而且也注重美容美发.护肤驻颜。美容饮食与中药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历代医家所赞赏。如黑芝麻、枸杞子可驻颜乌发,蜂蜜.黄瓜能润肤养颜,冬瓜仁、桃花有增白美肤之功,茯苓、羊乳可除皱增白等。  相似文献   
8.
鸡——肉质细嫩鲜美、营养尤为丰富,是应用最广泛的烹饪原料,位居家禽之首,可配制成民众喜爱的特色菜肴。鸡品种甚多,以母鸡肉质厚而嫩更为滋补。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夏天三个月(自立夏至立秋)是继“春生”之后,万物紧荣秀丽“长”气的季节。历代医家对饮食保健曾提出相应对策,指出夏天也应遵循养“长”之道。既要重视适当补养以供养“长”及防秋“收”不足之需,甚至考虑到夏至后易肾气亏虚适当温补肾气,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现就近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一、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 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1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此书沿用1964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