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皮质旁骨肉瘤硅临床少见的一种恶性骨肿瘤,自1951年Geschickter等首次报告以来国内已陆续报道。我院1984年3月~1988年11月收治10例经临床、放射线及病理检查确诊的皮质旁骨肉瘤,占同期骨肿瘤病人的3.4%,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回神颗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应用开颅法烧灼闭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动物模型(MACO)。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缺血组又分为模型组和回神颗粒组。大鼠脑缺血7d后取脑并制作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末端缺口平移标记法(TUNEL)染色和Bax、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组织TUNEL、Bax阳性细胞数明显较少,与模型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较多,与模型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回神颗粒具有抑制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回神颗粒提高MACO模型大鼠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脑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双  赵振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202-3202
赵振发是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委员,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师从于武清著名老中医柳学洙,从事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0 a,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临床实践,辩证中遵循因证施治原则,治疗很多慢性病每有疗效,现将其临床运用清热养阴法治疗疑难病症2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 D)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本实验应用“回神丹颗粒剂”(主要由鹿角、丹参、菖蒲、灵芝、郁金组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出现的痴呆进行了预防和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回神丹颗粒剂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病例分为观察组(n=118),对照组(n=30)。观察组服用回神丹颗粒剂,对照组服用西药喜得镇。采用国际通用智力量表(MMSE)评分标准,观察两组患者在时间定向力、空间定向力、语言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3%,对照组为60.00%,对两组有效病例追踪观察6个月,观察组好转维持率为99.06%,恶化率为0.94%;对照组好转维持率为93.33%,恶化率为16.67%。结论:回神丹治疗血管痴呆疗效可靠且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回神丹颗粒剂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病例分为观察组(n=118),对照组(n=30).观察组服用回神丹颗粒剂,对照组服用西药喜得镇.采用国际通用智力量表(MMSE)评分标准,观察两组患者在时间定向力、空间定向力、语言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3%,对照组为60.00%,对两组有效病例追踪观察6个月,观察组好转维持率为99.06%,恶化率为0.94%;对照组好转维持率为83.33%,恶化率为16.67%.结论回神丹治疗血管痴呆疗效可靠且持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回神丹颗粒剂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全部病例分为观察组(n=118),对照组(n=30).观察组服用回神丹颗粒剂,对照组服用西药喜得镇。采用国际通用智力量表(MMSE)评分标准,观察两组患者在时间定向力、空间定向力、语言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3%,对照组为60.00%,对两组有效病例追踪观察6个月,观察组好转维持率为99.06%,恶化率为0.94%;对照组好转维持率为83.33%,恶化率为16.67%.结论: 回神丹治疗血管痴呆疗效可靠且持久。  相似文献   
8.
麻杏石甘汤为解表剂,为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的经方。为阐述该方治疗痔疮疗效确切,文章通过对麻杏石甘汤的方解及主治证型分析,再通过阐述痔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最终总结出麻杏石甘汤治疗风热蕴结肠腑型痔疮疗效明显,提出清肺散热,凉血止血的治疗原则,并通过临床实践得以证明,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