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2例胆总管泥沙样结石患者MRI和MRCP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红  张勇  赵天平  张伟 《山东医药》2006,46(35):35-36
对32例胆总管泥沙样结石患者核磁共振(MRI)常规轴面T2W1扫描及重T2加权多次激发FSE序列胰胆管成像(MRCP)扫描结果进行分析。MRI常规T1WI图像上,胆总管泥沙样结石特征性地显示为胆总管内分层状改变(上层为均匀高信号胆汁,下层为低信号泥沙样结石),变换患者体位扫描可明确做出鉴别诊断;MRCP原始图像及最大强度投影技术(MIP)图像上仅显示为局部信号模糊、减低或不均匀。认为MRI常规T2WI扫描诊断胆总管泥沙样结石优于MRCP。  相似文献   
2.
赵天平 《安徽医药》2014,(11):2120-212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 G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在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激素敏感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95例患儿在停用激素后复发或治疗期间复发,将重新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上调激素剂量治疗的患儿纳入GC组,采用ACTH治疗的患儿纳入ACTH组,观察治疗前与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激素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结果 ACTH 组35例(83.3%)治疗期间未再复发,7例(16.7%)患者因感染导致频繁复发,治疗无效。 GC组41例(77.4%)治疗有效,12例(22.6%)单纯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ACTH组与GC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ACTH组患儿GC用量显著高于GC组(P〈0.05)、身高增加显著高于高于GC组,体重增加显著高于低于GC组、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显著低于GC组(P均〈0.05)。结论 ACTH 方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效果肯定,可降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改善患儿生长发育的抑制、减轻避免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3.
烟雾病(moya-moy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表现为两侧颈内动脉末端逐渐缓慢狭窄和闭塞,由此导致大脑基底部侧支血管广泛扩张和增多,脑底出现异常毛细血管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磁共振成像(MRI)能无创、快速显示颈内及脑底动脉和脑内病变的异常表现,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肝俞、足三里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ERK蛋白激酶磷酸化的干预作用,从分子水平研究电针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采用30%的四氯化碳橄榄油皮下注射复合含10%乙醇的自来水饮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电针组选取肝俞、足三里进行电针刺激,药物组采用秋水仙碱灌胃治疗;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肝组织胶原增生情况;应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ER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胶原沉积明显增加,磷酸化ERK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明显减少,磷酸化ERK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下调肝组织ERK蛋白的磷酸化,进而阻抑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减少胶原沉积,从而起到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nlonic fibroblast,CFB)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各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和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SASP灌胃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均被显著抑制:SASP灌胃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型胶原的合成被显著抑制。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在消化道癌肿方面的I临床价值。方法:140例癌肿患均经体表实时超声检查。参照胃癌PTNM分期标准及结肠癌Dukes法分期标准,制定本组四期超声检查标准,并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发现浆膜浸润或浸出,诊断符合率达84%(79/94)。侵及邻近组织或器官以及发现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36/49)和52%(55/105)。检出远隔脏器转移,符合率达100%(15/15)。结论:经体表实时超声检查对腹部消化道癌肿腔外浸润的程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的显示,为临床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影像的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状况。方法:对近10年(1994-2006年)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少见人体试验。结论:分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有利于针灸学各种重要问题的阐明,而针灸学也很可能在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养子时刻开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养子时刻开穴组和对照组,进行针刺疗效观察。结果:养子时刻开穴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P<0.01,两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养子时刻开穴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是临床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常见脑血管病 ,因血管闭塞致供应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限后 ,即发生脑梗塞。近年来 ,对超急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研究 ,已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比较深入地阐明了缺血性脑损伤与抗损伤的机制。尤其是缺血性半暗带 (ischemicpenumbra ,IP)概念的提出 ,以及许多治疗脑缺血取得明显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为超急性脑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启示。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 ,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imaging ,P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检测显示出了…  相似文献   
10.
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RI对骨样骨瘤诊断准确率为86%,T2加权STIR像可较准确地显示瘤巢(准确率94%)。结论 MRI可精确地显示瘤巢并敏感地显示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