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3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1995年4月至12月组织了全国33家单位用国产0.5%足叶草毒素配(福建省顺顺制药公司生产)对1616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了治疗观察研究。临床资料1616例尖锐湿疣患者均由有经验的皮肤病科医师诊断。其中男1127例,女48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平均31.4岁;已婚1163例,未婚438例,离婚15例。皮损病期小于3个月者1205例,3~6个月259例,6~12个月96例,大于1年44例,不详者12例。分布部位:男性依次为冠状沟(40.46%),包皮内板(1783%)、系带(1.93%)、尿道口(l.29%)、包皮外板和阴茎体问.64%)、龟头(763%)、肛门…  相似文献   
2.
朱国兴  陆春  赖维  苏向阳  谢淑霞  顾有守 《新医学》2006,37(10):641-643
目的:探讨氨苯砜综合征的诊治要点:方法:对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均为中青年,从服药到出现症状的时间较长,为9~55日.6例患者均以高热起病,起病急骤、凶险,病初均有麻疹紫癜样皮疹,皮疹多形,严重者出现尼氏征阳性或阴性的大疱和(或)全身性红皮病样皮疹;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有血液系统损害;并均有肝损害:确诊后及时停氨苯砜,给予足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以及支持对症处理,住院12~80(中位数53)日,4例痊愈,1例病情得到控制,另1例因治疗第2日自动出院放弃治疗,死于肝功能衰竭?提示氨苯砜综合征需要及时、正确处理,否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对30例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面对照,随机一侧面部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另一侧采用点阵铒激光治疗,均采用单次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1、3个月分别进行数码照相,用疗效判定标准和瘢痕严重指数权重评分(échelle d'évaluation chiniquc dcs cicatricesd'acné,ECCA)对治疗前后面部照片进行分析统计,比较两种点阵激光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70%和90.00%,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CA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ECCA评分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中疼痛指数平均值5.97±1.07高于点阵铒激光组4.33±0.94,但痂皮脱落的平均天数,点阵CO_2激光(5.20±1.35)d短于点阵铒激光组(6.40±1.2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色素沉着和持续性红斑的例数相当。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且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较快;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时,患者疼痛指数略高于点阵铒激光组,但术后恢复时间较点阵铒激光组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第71届美国皮肤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圆满落下帷幕。整个会议为期5 d(2013年3月1~5日),旨在为美国本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提供皮肤科学的继续教育、认证和行业指导。会议内容涵盖了皮肤相关基础科学、临床皮肤病学、皮肤病理学、儿科皮肤病学、皮肤病治疗学以及皮肤科医师行医指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对现有共识、技术手段的介绍和培训,也有对皮肤科学新进展的讨论和探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新认识及新命名、新技术及新工艺、特殊疾病的诊疗前沿,对会议上重点提及的皮肤科学新进展做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检标本共366例,分离出404株致病菌,共18种。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2%),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4.81%)、溶血葡萄球菌(10.37%)、铜绿假单胞菌(5.98%)及粪肠球菌(3.33%),其他的菌种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微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等;5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菌种构成基本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啉敏感性高;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高。结论: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种构成稳定,以G+球菌为主。在感染早期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的一线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考虑选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有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解脲脲原体(Uu)是否携带介导对红霉素耐药的msr基因,并分析其在Uu两生物群间分布的差异.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72株Uu临床株对红霉素的体外耐性,PCR检测msrA、msrB、msrG、msrD基因,并对Uu进行PCR分群.结果 72株Uu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125 μg/ml≥128 μg/ml,MIC_(50)为32 μg/ml,MIC_(90)≥128μg/ml.分群结果示Parvo生物群51株,占70.83%,T960生物群21株,占29.17%.共检测到msrD基因的Uu24株,msrB基因12株,msrA基因1株,没有发现Uu菌株携带msrC基因.5株Uu同时检测到msrB和msrD基因,1株Uu同时检测到msrA、msrB和msrD基因.以MIC≥8μg/ml为耐药判定值时,两生物群对红霉素耐药性无显著差异,msrB基因主要分布在T960生物群.结论 Uu临床菌株携带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msr基因(包括msrA、msrB、msrP),msrB基因主要分布在T960生物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标准株及临床分离株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及游离状态与形成生物被膜后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对Uu标准株3、8血清型(Uu3、Uu8)及从女性患者宫颈中分离鉴定的21株Uu临床株进行体外培养后,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生物被膜形成,并在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进行约敏测定(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配对秩和检验及x2检验分别比较Uu游离状态及形成生物被膜后最低抑菌浓度间及耐药率间的差异.结果 Uu3、Uu8及21株Uu临床株均具有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Uu形成牛物被膜后对四环素、红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较游离状态明显增高(P<0.001).Uu形成生物被膜后对红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及0.035),但对四环素的耐药率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293).结论 Uu标准株及临床株均具有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Uu形成生物被膜后对抗菌素的抵抗力增加,出现了多重耐药现象.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bility of standard strain and clinical isolates of Ureaplasma spp. to form biofilms in vitro and to compare the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f sessile cells and their planktonic counterparts. Methods A total of 21 Ureaplasma wealyticum(Uu) isolates recovered from femal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ervicitis and Uu serovar 3 and Uu serovar 8( Uu3, Uu8) were includ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identify biofilm formation. Conventional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s and biofilm susceptibility assays for tetracycline, erythromycin and ciprofloxacin were carried out. The paired rank sum test an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C and the minim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The x2 test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global resistance percentages between planktonic cells and sessile cells. Results Uu3, Uu8 and 21 Uu isolates all can form biofilms in vitro.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sessile cells compared with planktonic cells were obviously higher for tetracycline, erythromycin and ciprofloxacin (P <0.001). Global resistance percentages between planktonic cells and sessile cells were different for erythromycin (9.52% vs 61.90% , P < 0. 001), ciprofloxacin ( 80. 95% vs 100% , P = 0. 035 ) and tetracycline (4. 76% vs 14.29% , P =0.293). Conclusion Uu isolates and Uu1, Uu8 all can form biofilms in vitro, and biofilm formation can strengthen resistance of Uu to antibiotics, even multidrug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 G)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纳入30例就诊前未经治疗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设为观察组;另纳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cathepsin G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清中cathepsin G浓度为(32.2±12.3)ng/m L,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cathepsin G浓度上调为(260.4±26.9)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6,P0.01)。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cathepsin G表达明显上调,其可能通过与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参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皮肤年轻化的治疗中点阵铒激光不同能量密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最佳治疗参数配置的规律,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引。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将每只大鼠背部皮肤分成6块,随机选取5块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点阵铒激光照射(40、60、80、100和120 mJ/cm^2组,简称LP40、LP60、LP80、LP100和LP120组),未照射区域为对照组。在照射后1 h、3 d、7 d和28 d分别取材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量不同能量密度照射大鼠皮肤后1 h微治疗带的宽度、深度与凝固带的厚度和照射后28 d真皮厚度;采用免疫组化测量HSP70、Caspase-3和TGF-β1的表达量;采用RT-PCR方法测量术后28 d Wistar大鼠皮肤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记录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有无出现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瘢痕和渗出等,同时记录完全脱痂的天数。结果:在一定范围内(40~100 mJ/cm^2),点阵铒激光照射Wistar大鼠后各组间完全脱痂时间、微治疗带的深度、凝固带厚度、真皮的厚度、HSP70、Caspase-3、TGF-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不同;LP100组脱痂时间最长,微治疗带的深度、凝固带厚度、真皮厚度最厚,表达Ⅰ型胶原mRNA最多(P<0.05);LP80组照射后真皮厚度和TGF-β1的表达接近LP100组,完全脱痂时间低于LP100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40~100 mJ/cm^2),点阵铒激光长脉宽模式照射Wistar大鼠的皮肤后,皮肤年轻化的疗效与能量密度及组织的损伤程度相关,取设备所推荐治疗用的能量密度(100 mJ/cm^2)的80%时,可以在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同时,将组织损伤的程度和修复所需时间控制在更好的范围。临床操作时可以参照此数值设定最佳的能量密度。  相似文献   
10.
第22世界皮肤病大会(22ndWorldCongressofDerma—tology,22nd WCD)由世界皮肤科联盟(InternationalLeagueofDermatologicalSocieties,ILDS)组织召开。ILDS代表全球102个国家和22个相关团体,是唯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官方联系的专业协会。WCD在2007年之前是每5年一届,自2007年之后改为每4年一届。今年第22届年会于2011年5月24—29日在韩国首尔南部的COEX会展中心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