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联度最强药物配伍的中医止呕类方数据挖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古今中医文献中寻找止呕方剂配伍规律与用药特点,为中药止呕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录古今止呕类方剂985首建立止呕类方剂数据库,运用相关置信度规则,对中医止呕方剂药物配伍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剪枝方法筛选关联度最强的数据。结果:最常用的单味药物为生姜使用频率高达61.23%。关联性最强的核心药对是茯苓配伍姜半夏,其相关置信度为0.114 4。关联度最强的药组为生姜、姜半夏、茯苓。结论:生姜、姜半夏、茯苓,其相关置信度为0.295 4是中医止呕方剂中最常合用的药物配伍,其3种药物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张仲景创制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被证实是中医止呕的核心药组。  相似文献   
2.
3.
贾恒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1):2039-2041
目的:分析增生型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例数86例/组.对照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黄斑裂孔手术治疗,随访3 m,以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为治愈,为预后良好,其余为预后不良,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问卷调查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视力水平、眼内异物、餐后2 h血糖、是否注射VEGF、是否植入晶体.结果:对照组患者中50例治愈,为预后良好;36例未能治愈,为预后不良.观察组患者中62例治愈,为预后良好;24例未能治愈,为预后不良.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共发生短暂高压眼(3例)、晶状体核硬化(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共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7%.对照组术后共发生短暂高压眼(5例)、晶状体核硬化(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6例)共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年龄不是影响黄斑裂孔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而眼内异物、餐后2h血糖、注射VEGF、植入晶体均是黄斑裂孔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容易受眼内异物、晶状体植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方(败酱草、黄连、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地榆炭、仙鹤草、白及、五倍子等)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和安慰剂灌肠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疗效、结肠镜疗效和1年后复发情况。【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疗效、结肠镜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97.1%,对照组分别为82.3%和85.3%,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结肠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治疗组1年复发率为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9%(P<0.05)。(3)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方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给予自拟清热利湿方内服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症状评分、相关皮肤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第14、28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和89.1%,对照组分别为65.2%和71.7%,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7、14、28天,2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14、28天,治疗组面部的皮脂量、皮肤含水量及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等皮肤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治疗第28天,2组血清Cat S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热利湿方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5至2019年6月104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MBP组(术前行MBP)和非MBP组(术前不行MBP)各52例。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师团队完成,两组患者均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肠道菌群变化指标等采用( ±s)表示,组间行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行卡方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 结果非MBP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MBP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Cor、hs-CRP、IL-6等应激指标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MBP组显著高于非MBP组(P<0.05)。较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均出现轻至中度肠道菌群失调,非MBP组Ⅱ、Ⅲ度菌群失调程度轻于MBP组(P=0.011)。术后两组益生菌BL、LC计数较术前明显降低,非MBP组高于MBP组(P<0.05);致病菌EB、SP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非MBP组低于MBP组(P<0.05)。 结论结直肠手术术前行MBP可加重患者应激反应及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能降低术后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整体临床应用价值呈现弊大于利,术前不建议行MBP。  相似文献   
7.
贾恒  冯泳 《河南中医》2012,32(1):118-119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止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方剂数据资源入手,预选100首方剂.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构建止呕方剂数据库,并将这一计算机技术手段运用于用药配伍规律研究.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算法,以期寻找出止呕方剂用药的配伍规律与原则.结果:①生姜、甘草、半夏、陈皮、茯苓、人参、白术、丁香等8味药的出现频率远大于其他药物.②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理气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利水消肿药、化湿药、敛肺涩肠药的使用频率排在最前.③止呕方剂的组成药物多归脾、肺、胃三经且多为温性药.结论:本研究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数据录入与查询模式,它可以对中医方剂这种具备多层次多关联结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科研探索,其内涵知识的发现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良好的学科间沟通与理解才能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文刚  贾恒 《安徽医药》2021,25(3):599-602
目的 探究麻杏石甘汤联合消肿膏对混合痔病人术后肛门红肿程度、血清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来西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混合痔术后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2例.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消肿膏治疗,每日早晚换药,2次/日,持续治疗30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麻杏石甘汤治疗,水煎服,1剂/日,每剂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一个疗程7 d,持续治疗4个疗程.记录两组混合痔术后病人中医证候积分、肛门水肿程度、疼痛程度、坠胀程度、创面出血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混合痔术后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和96.88%,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混合痔术后病人中医证候积分、肛门水肿程度、疼痛程度、坠胀程度、创面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混合痔术后病人肛门水肿程度、疼痛程度、坠胀程度、创面出血、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混合痔术后病人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13%和9.38%,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杏石甘汤联合消肿膏有效改善混合痔病人术后肛门红肿程度,调节血清TNF-α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