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与三维重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94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准直3~5mm,螺距1.5~3.0,以1.3~2.7mm间距后重建;源影像输入AW4.0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VE)等软件显示病变,并与椎间盘镜(MED)诊治对照。结果 8例正常;LDH86例:中央型、侧旁、椎间管、椎管外、侧方及混合型分别为19、39、5、2、3、18例。三维重建显示LDH的立体结构为堤坡形、扁丘形、尖丘形、双(多)丘形及游离形分别为34、26、9、5、2例。VE诊断LDH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100%、80%。VE能模拟MED效果。结论 容积数据与多模式三维重建能提供诊断LDH更全面的信息,并模拟微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及皮瓣感觉重建。方法自1995年10月以来,应用该类型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0例,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0例,皮瓣面积最大17cm×12cm,最小8cm×7cm,蒂长2~5cm,宽4~5cm。修复膝、小腿及足部创面32例,皮瓣面积最大26·5cm×9cm,最小10cm×6cm,蒂长7~12cm,宽3~6cm。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2例。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48例,边缘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2例。经过3个月至2年的随访表明皮瓣感觉重建病例组感觉恢复S29例,S313例,较未吻合皮神经组的皮肤感觉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血供可靠,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皮瓣所携带的皮神经与临近神经吻合可同时重建手掌及足底等重要部位的感觉功能,可作为四肢创伤皮肤缺损骨外露修复的首选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176;~45&;#176;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形成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具有很强的诱导成骨能力。目的:对骨形成蛋白功能、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及其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0)Medline(1999/2010)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骨形成蛋白、骨形成蛋白受体、Smad蛋白、信号转导、信号调控"和"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receptors,Smads,Signal transduction,Signaling regulation"。从骨形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骨形成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及调控,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3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110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7篇文章。结果与结论:骨形成蛋白主要通过Smad依赖性和Smad非依赖性2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此过程受到细胞内外许多蛋白的调控,此外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某些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27例足部不同部位的骨、腱外露性创面,采用6种不同类型轴型皮瓣修复,成活26例,大部坏死1例,成活率96.2%。依据足底的组织特点,认为修复后除应有足够的组织覆盖外,还须保持有良好的感觉,耐磨耐压,这样才能满意地恢复足的行走和负重功能。文章对足底的特点和皮瓣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腰椎爆裂骨折(LBF)的价值。方法对54例LBF患者摄腰椎X线片;采用3~5 mm层厚连续螺旋CT扫描,1.5~2.5 mm间距后重建,于AW4.0工作站行SSD、MPR及MIP、仿真椎间盘镜(VMED)三维重建;34例行腰椎MRI检查;采用SSPS 16.0软件分析。结果螺旋CT与平片诊断L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5);SSD与MIP能取得清晰立体图,MPR能多向观察骨折细节,VMED能模拟MED显示椎管梗阻。MRI能清楚显示椎管受压及脊髓损伤。结论腰椎多模式三维重建对复杂性腰椎骨折诊断、分型与手术模拟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上肢手术气囊止血带个体充气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对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按右上臂周径大小分为S组(≤25cm)、M组(26~30cm)和L组(>30cm),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分别测定肱动脉血流100%和50%阻断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以周径和测定值为依据确定充气压力:周径≤25cm者,充气压力为25 kPa(IkPa=7.5mm Hg),>25cm者。以肢体周径(cm)作为个体充气压力(kPa)值,最大值≤40kPa。用上述方法应用于上肢手术150例,并观察术中创面止血效果和术后止血带副损伤发生情况。结果30例右侧肱动脉血流100%和50%阻断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参考值分别为:S组[(19.17±1.95)kPa,(?)±s,下同]和(11.50±1.98)kPa,M组(21.18±2.09)kPa和(13.45±1.86)kPa,L组(27.00±4.12)kPa和(16.43±1.13)kPa,各组阻断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应用150例中,上臂周径平均为(28.13±3.53)cm,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平均为(28.19±3.03)kPa。手术应用个体充气压力,止血效果优147例,良3例,术后均无止血带副损伤。结论以上肢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作为充气压力的参考值(kPa),是上肢手术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鉴定骨膜细胞经骨形成蛋白7(BMP7)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方法 成人胫骨骨膜常规体外细胞培养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BMP7加成骨辅助剂和单纯成骨辅助剂进行体外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第5、10、15和20天分别采用Real Time-PCR检测骨钙素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水平,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糖胺聚糖(GAG),Real Time-PCR检测Ⅱ型胶原基因,比色法检测细胞ALP活性,ALP染色法检测ALP,Yon Kossa染色法检测钙结节.结果 两组骨钙素基因表达及上清液ALP、骨钙素、骨桥蛋白的含量均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的ALP和钙结节染色阳性率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及Ⅱ型胶原基因表达表现为先高后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膜细胞在BMP7诱导下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成骨,表达出明显的成骨特异基因,并具有合成分泌成骨特异蛋白的功能;成骨化过程中,除直接分化成骨外,还存在部分细胞先经软骨形成再钙化成骨的现象;经骨膜细胞-BMP7途径在体外获取大量成骨细胞可用于组织工程的体外构骨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下肢软组织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双层螺旋CTA及多模式三雏重建(MM3DR)诊断下肢软组织肿瘤(LSTT)的价值。方法 48例患者以2.0~3.5mL/s从前臂静脉注射含300mgI/mL造影剂(优雏显等)80~140mL,延时40~65s行下肢节段性扫描;准直3~7mmHQ,螺距1.2~1.5,1.5~3.5mm间距后重建;资源图像输入AW4.0工作站作MM3DR。28例作动态增强扫描并绘出时间一密度曲线图(TDC)。结果 良、恶性肿瘤各为18、30例,其中37例为富血供性肿瘤(占77%);22例恶性肿瘤实体部分增强呈速升-速降型TDC改变,包括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各6、6、4、3、2和1例。CTA与手术病理对照诊断LST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0%、100%和83%。结论 LSTT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A及TDC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骨膜细胞联合BMP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骨膜细胞联合BMP协同成骨作用及其效果,探索骨缺损后骨再生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自体骨膜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传代,观察兔骨膜细胞活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兔24只随机分四组,切除双侧连同骨膜桡骨1cm,分别置入骨膜细胞+BMP、骨膜细胞、BMP、空白对照,术后定期进行X线拍片、组织学检查。结果 兔骨膜培养活细胞形态分三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发展期、细胞功能期,细胞传代进化后,其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大量增殖,其细胞悬液自体移植至骨缺损区能形成骨组织;修复骨缺损能力骨膜细胞+BMP〉BMP〉骨膜细胞,骨膜细胞移植后表现为在骨缺损端形成骨样组织。类似膜内化骨形成新骨,BMP类似软骨内化骨形成新骨,骨膜细胞+BMP表现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机制,以前者明显。结论 骨膜细胞或BMP两者均有修复骨缺损的能力,骨膜细胞联合BMP有协同成骨作用,为修复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