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罗红霉素缓释片联合丹参片治疗精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门诊收治的92例精囊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口服罗红霉素缓释片联合丹参片,对照组口服罗红霉素缓释片,共4周。4周后通过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精液常规及细菌培养结果、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观察指标来评估疗效。结果: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前列腺液常规、精液常规、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罗红霉素缓释片联合丹参片治疗精囊炎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自制的以氛浓酸为主药的灌肠液治疗慢性结肠炎,经临床156例使用,疗效良好。报告如下。一、配制与用法1.处方:氟吸酸5g,地塞米松50mg,眠尔通6g,利多卡因2.5g,蒸馏水加至1000ml。2.制法:取眠尔通片于乳钵中,充分研细后加入氟哌酸、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于乳钵中研匀,慢慢加水,充分研成乳状后,倒入量杯内加水至1000ml,搅匀即得。3.用法:每日1次,每次100ml,睡前保留灌肠,10d为一疗程,注意用前摇匀。二、临床应用1.病例选择:本组男93例,女6:3例,年龄16~65岁,全部经纤维肠镇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用复方氟吸…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近年来临床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情况,选择最佳的联合用药方案。方法 查阅两家医院6965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评估临床联合用药的利弊,并参考文献从几种联合用药的方法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结果 三联疗法无论从疗效还是经济学角度考虑都是最佳方案。结论 合理的联合用药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复方氟哌酸灌肠液的研制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慢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干稀便交替,腹痛,有时排粘液血便。病因迄今不清楚,临床上常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等磺胺类、激素类或者保留灌肠对症治疗,但其有效率低,复发率高。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研制一种以氟哌酸为主药的灌肠液,临床保留灌肠,收集病例156,有效率98%,1年后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柴胡颗粒的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方法。方法:采集小柴胡颗粒的近红外光谱,利用OPUS软件进行处理,建立小柴胡颗粒的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用不同厂家及功效相近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厂家的药品真伪。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分析技术,可用于药品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山莨菪碱预防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我院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48例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均采用MPCNL联合输尿管镜治疗.48例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碎石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外还予以山莨菪碱微泵1 mg/(kg·d),观察术后患者体温、血压、尿常规、血常规、血乳酸含量的改变,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等.结果 48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碎石,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试验组1例、对照组3例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试验组术后血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尿常规、血常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莨菪碱对MPCNL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术后感染性休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能和降低患者乳酸水平、改善氧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临床分离株的尿素酶基因及活性的多样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 morphism,PCR-RFLP)结合快速尿素酶实验,对H.pylori 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型.结果 按照H.pylori 尿素酶基因PCR-RFLP及尿素酶活性结果,大致可将 H.pylori 临床株分为4型:I 型,PCR-RFLP只产生一条1.7 kb 带,尿素酶活性较高,H.pylori多分离自胃溃疡患者;Ⅱ型,PCR-RFLP产生1.3、0.4 kb二条带,尿素酶活性最弱,H.pylori 多分离自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Ⅲ型,PCR-RFLP产生0.4、0.17 kb二条带,伴有或不伴有(O.23或0.37 kb)一条带,H.pylor多分离自胃炎患者,尿素酶活性最强;IV型,PCR-RFLP产生1.5、0.2 kb二条带.尿素酶活性较弱,H.pylori多分离自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结论 H.pylori临床分离株尿素酶基因的差异决定其尿素酶活性不同,与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