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睾丸扭转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必要性。方法分析31例睾丸扭转病人做预防性固定及末做预防性固定后盲发生睾丸扭转的机率。结果仅1例未做预防性固定后再发生睾丸扭转。结论 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的预防性固定有手术的必要性,但并非绝对必须。  相似文献   
2.
何欣欣  谢雪锋  黎仁杰 《全科护理》2016,(24):2559-2561
[目的]描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现状,探讨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30例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调查病人的一般资料及自我护理行为状况。[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分值为76.83分±13.97分,年龄、文化程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医务工作人员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及文化程度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道内切开联合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男性后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男性后尿道狭窄患者22例,其中7例狭窄段长度<0.5 cm,15例狭窄段长度0.5~2 cm.22例患者均行尿道内切开联合等离子电切术.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尿外渗、尿失禁、肠管损伤等并发症.拔出导尿管后均随访1~24个月,其中18例(81.8%)患者治愈,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15 mL/s;3例术后尿线细,根据尿流率行尿道扩张,目前最大尿流率均>15 mL/s;1例多次尿道扩张后仍排尿困难,改为后尿道狭窄切除端端吻合术,最大尿流率达15 mL/s.结论:尿道内切开联合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男性后尿道狭窄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谢雪锋 《全科护理》2012,(35):3337-3338
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2010年卫生部启动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并出台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目前各地、各医院已开始采取措施,进行自查自建,积极落实整改,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也已取得一定的突破。我肾内科被选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实行了床边护理工作制及责任包干体制。现将具体内容及体会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查E-钙黏蛋白和桥粒芯糖蛋白2(DSG2)的功能意义,全面了解细胞-细胞黏附在前列腺癌侵袭性中的作用和调节。方法首先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癌组中使用免疫荧光检查E-钙黏蛋白表达。进行相关和存活分析以评估其临床意义。在体外和体内分析这种遗传改变的功能意义,后者通过使用肿瘤发生以及外渗和转移性肿瘤形成测定。结果在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中,E-钙黏蛋白和DSG2的表达降低与早期的生化复发显着相关。产生转基因DU145 E-钙黏蛋白敲低和组成型活性AKT过表达株系。显示E-钙黏蛋白的缺失导致体内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形成受损,表明除了已知的肿瘤抑制因子之外,E-钙黏蛋白的肿瘤启动子作用。AKT的激活导致E-cadherin表达和Snail核定位的显着降低,表明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在E-钙黏蛋白的瞬时抑制中的作用。结论这些发现通过PI3K途径的调节说明了细胞-细胞黏附在进展为侵袭性前列腺癌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兔包皮来源的上皮细胞与人来源脱细胞羊膜基质(human acellular amniotic membrane matrix,HAAM)组织工程共同培养细胞层片的效果。方法  将兔包皮来源的上皮细胞接种于实验组(脱细胞羊膜基质)和对照组(未脱细胞的羊膜上基质)上,待细胞在两种羊膜基质上生长至铺满表面,用活细胞示踪剂标记细胞,然后通过组织学观察上皮细胞在两种羊膜基质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结果  包皮来源的上皮细胞在两组羊膜基质上均能增殖生长,细胞呈单层生长,活细胞示踪剂显示细胞生长良好,并具有活细胞功能。结论  包皮来源的上皮细胞是良好的实验室组织工程化的种子细胞,脱细胞羊膜基质是良好的组织工程化尿道支架材料,该方法可成功培养上皮细胞层片,有望用于尿道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利用两种不同上皮细胞的组织工程学技术培养片状细胞层体外构建尿道的方法,探索修复长段尿道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切取雄性新西兰兔2 cm2左右的尿道黏膜和包皮,用酶分解获得上皮细胞后扩增培养成片状细胞层来构建尿道。培养出的片状细胞层裹在导尿管上继续培养进一步观察其完整性、张力以及强度。结果  经过2~3周的扩增培养,两种上皮细胞都能形成完整的并具有一定张力的片状细胞层来构建尿道。病理学(HE染色)显示片状细胞层与天然的尿道黏膜和包皮上皮结构类似。给予一定的作用力与导尿管共培养1周后,片状细胞层仍具有完整性。而包皮来源的片状细胞层培养时间最短且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厚度。结论  通过组织工程学技术可以获得应用于临床的片状细胞层构建的尿道。包皮来源的细胞可能更加适合于长段尿道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2例具有手术指征的BPH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详细的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32例患者均为中重度的膀胱出口处梗阻(BOO),其中伴不稳定膀胱76例(57.6%),低顺应性膀胱20例(15.2%),不稳定膀胱合并低顺应性膀胱17例(12.9%)。手术后4—6月疗效不满意17例(12.9%),其中术后仍有排尿不畅13例,出现尿失禁4例。其中排尿不畅13例中残余梗阻2例(15.4%),并发膀胱颈挛缩1例(7.7%),逼尿肌功能受损而未能恢复7(53.8%)例,假性排尿困难3例(23.1%);4例尿失禁中,低顺应性膀胱或不稳定膀胱2例(50%,术前已诊断),两者均有1例(25%),残余梗阻1例(25%)。经再次治疗后,均疗效满意。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BPH患者围手术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BPH术前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疗效的评价及术后并发症判定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阑尾炎运用B超检查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3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病症类型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组、化脓性阑尾炎组、坏疽性阑尾炎组、阑尾周围脓肿组,对比分析不同诊断方式下各个组别患者确诊率。结果:在13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53例(39.84%),化脓性阑尾炎患者65例(48.87%),坏疽性阑尾炎患者4例(3.00%),阑尾周围脓肿11例(8.27%),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的B超诊断确诊率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检查相比于临床诊断来说确诊率更高,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等诸多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