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腹股沟疝行癌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单侧平均42min;平均住院时间7(5-10)d。因切口疼痛应用止痛剂2例,阴囊积液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未见排斥反应,术后随访6个月-30个月,无1例复发。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方法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较理想的疝修补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天疱疮是累及皮肤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病。我科于2009年治愈了1例类天疱疮的患者,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刺五加叶的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不同产地刺五加叶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比较不同产地刺五加叶的质量. 方法 采用TLC对齐墩果酸和异嗪皮啶进行鉴别,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对药材质量进行考查. 结果 不同产地刺五加叶所含成分及绿原酸含量差异较大. 结论 薄层鉴别结合绿原酸含量测定为刺五加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由于DRE型可控式吸痰管便于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且易于送检等优势在临床上已普及使用。我病区在原有留痰器的基础上与厂家协商调整了痰管的置入弯度的位置,使痰管前段到达咽后壁时弯度自然反折,易于操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一次成功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伴有t(8;21)易位、4号三体和寡原始细胞的白血病.初诊时患者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象显示14%的原始细胞和涉及三系的病态造血改变,确诊为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骨髓中期细胞G和R带染色体分析揭示其核型为46.XX,t(8;21)(q22;q22)/47,idem. 4/46.XX。3个月后转化为M2型白血病,化疗未获完全缓解.最终死干败血症。结合文献中的10例伴有t(8;21)易位和寡原始细胞的白血病,对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作了简要讨论,指出该类疾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更象原发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而非真正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故应尽早给予强烈化疗。  相似文献   
6.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t(8;21)易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学表型,并与无t(8;21)易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病人比较.结果:t(8;21) 组与t(8;21)-组CD1,阳性率分别为62%、9%(P<0.01).CD34阳性率分别为76.2%、36%(P<0.05),t(8;21) 组中皆无表达CD7,而t(8;21)-组中CD7阳性率为27.2%(P<0.05);两组间CD15、CD13、CD33、CD10表达无显著差异.提示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独特的免疫学表型特点,对形态学分类法难以分类的急性白血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1q23异常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估11q23异常与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血液学和预后的相互联系。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法和(或)培养法制备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6000例恶性血液病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6000例恶性血液病中发现28例有11q23异常,发生率为0.47%。异常类型有7种:t(4;11)(q21;q23)10例;t(11;19)(q23;p13)5例;t(9;11)(p12;q23)2例;t(10;11)(p15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细胞内端粒酶活性与染色体及P170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端粒重复放大程序-酶标法(TRAP-ELISA)和热变性姬姆萨R显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37例AL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染色体分析和P170糖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7例A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70.27%,P170糖蛋白阳性率为43.205,染色体的异常率达54.00%,端粒酶表达与P170糖蛋白显示出一致性,端粒酶与P170糖蛋白均阳性者完全缓解(CR)率仅为14.30%,端粒酶阳性者其染色体的异常率达65.40%,而阴性者仅为27.30%(P<0.01),端粒酶阳性者CR率为38.46%,阴性者CR率为72.73%(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阳性的AL患者预后较差,端粒酶活性与P170糖蛋白呈正相关并且染色体的异常比较高,提示三者的高表达是影响AL临床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使用两种不同方法更换透明敷料在PICC置管术的使用效果.方法:PICC管置管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50例使用透气敷料,后者50例再贴敷料前使用由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的62041型号的皮肤保护膜涂抹后,使用同一品牌敷料用打孔器在敷料上打几个透气孔固定.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较晚.经x2检验,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皮肤保护膜联合打孔透明敷料固定可使患者舒适度提高且减少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皮肤保护膜联合打孔敷料在PICC置管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效地保护了置管固定处的皮肤,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完成全程治疗.  相似文献   
10.
生化汤是中医妇产科产后常用方 ,最早见于萧山竹林寺的《女科秘要》。清代《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收录后 ,本方得以广泛流传。该方由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五味药物组成 ,功可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少腹冷痛。现将近 5年来生化汤的临床应用资料综述如下。1 产科1.1 产后病1.1.1 产后尿潴留 :多因气血亏耗 ,膀胱气化无权 ,气虚不能升举 ,中州清阳之气下陷而致。张氏[1] 采用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 30例 ,与诱导法对照组 30例进行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 93 2 % ,对照组为 76 6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