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川芎-醋香附药对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及α-香附酮7种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分别为250 nm和286 nm,流速1.0 m L/min。结果 7种有效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各成分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6%、98.9%、101.2%、99.4%、100.3%、99.0%,RSD分别为1.7%、1.5%、1.3%、2.3%、2.2%、1.6%、2.1%;其余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川芎-醋香附药对中7种有效成分的同步测定,同时可为川芎-醋香附药对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成分的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与适宜的配伍比例,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从肠吸收角度研究芍药甘草汤SG11(白芍-炙甘草1:1)、SG31(白芍-炙甘草3:1)、白芍水煎液S及炙甘草水煎液(G)中主要指标成分在大鼠离体、在体肠吸收情况,并进行比较。以HPLC测定上述供试品以及肠囊吸收样品、肠灌流样品中芍药苷(paeoniflorin,PF)、甘草苷(liquiritin,LQ)、甘草酸单铵盐(glycyrrhizin single ammonium salt,GL)的浓度,并计算肠吸收量及吸收参数。发现在外翻肠囊模型中,3种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均为空肠,且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单煎(P<0.05),与SG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中,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和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各单煎液,SG11中PF,GL的各参数均显著高于SG31,LQ,各参数无差异。说明白芍炙甘草配伍有助于PF,LQ和GL的肠吸收,SG11较SG31各指标成分的吸收好。  相似文献   
3.
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在评价候选药物的口服吸收及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药多成分特点,所提出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更适用于中药成分的研究。谱效相关技术的普及为寻找中药药效物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而以肠吸收谱为切入点,避免了血清谱复杂的体内分布、代谢过程带来的难题,且不易遗漏不吸收的有效组分,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是公认的研究药物在体吸收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模拟了口服药物的在体吸收,联用运用肠系膜取血等技术,可较为真实反映成分吸收入血情况,更加适用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谱效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单向在体肠灌流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组分表观吸收,欲进一步了解其吸收机制,还需结合单个药物、成分的单向肠灌流研究及在体吸收研究。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单向在体肠灌流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查阅近20年文献,对筛选出用于中药研究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经验,总结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药对、复方研究中的应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甘草色泽与其质量评价的相关性,该研究以精密色差仪和视觉分析仪测定甘草根皮和断面颜色,以HPLC测定甘草药材中6种黄酮类和2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两类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野生和栽培甘草根皮颜色不存在显著差异,断面颜色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野生甘草的甘草苷、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与甘草酸铵、甘草次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栽培甘草;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草根皮和断面的颜色均与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该研究为传统以甘草色泽评价其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正常大鼠与偏头痛模型大鼠对吴茱萸汤中各成分吸收的差异,并从吸收环节探讨优化汤剂药效好的原因,该研究将成分经过优化配比和未经过优化配比的2种吴茱萸汤分别在正常大鼠、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利血平化低5-羟色胺(5-HT)偏头痛大鼠上进行单向在体肠灌流试验(SPIP),采用HPLC测定灌流后样品中8种不同成分的含量,计算各成分4种吸收相关参数:单位面积吸收量(M_(per area))、吸收速度常数(Ka)、渗透常数(P_(app))、相对吸收率(RA)等,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正常鼠和模型鼠对同种吴茱萸汤中各成分的吸收不同。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使优化汤中多数成分的吸收相关参数升高;利血平低5-HT大鼠使优化汤剂中多数成分的吸收相关参数升高,而使未优化汤剂中多种成分的吸收相关参数降低。因此以吸收谱效相关进行有效成分研究时,应采用病理模型鼠进行试验。优化汤中较多的有效成分在模型鼠的吸收更快、更易、更充分,从吸收环节部分地揭示其药效好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种双黄膏剂中黄芩苷在蛇蜕、小鼠腹皮的经皮扩散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使用智能透皮试验仪对双黄冰凝胶(A)、双黄冰乳膏(B)、双黄乳膏(C)3种膏剂进行体外经皮扩散实验,测定黄芩苷的累积透过量和经皮扩散速率。结果:小鼠腹皮的累积透过量及经皮扩散速率均明显高于蛇蜕(P<0.01)。对于蛇蜕,各时间点A的累积透过量及经皮扩散率高于B、C(P<0.01),而B与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小鼠腹皮,3种软膏累积透过量和经皮扩散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不同皮肤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对于可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的凝胶剂,蛇蜕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是治疗虚寒性偏头痛的经典方剂,其与偏头痛治疗相关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该实验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获取10种吴茱萸汤的吸收样品,以 HPLC-DAD对吴茱萸汤及外翻肠囊吸收样品中9种成分进行定量、半定量,得到各成分在汤中的含量及在肠囊中的累积吸收量。同时建立利血平化小鼠偏头痛动物模型,在给予吴茱萸汤治疗后测定脑组织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多巴胺(dopamine,DA)及脑组织与血清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其合成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的含量与活力。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各成分总吸收量与药效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了外翻肠囊吸收成分中影响药效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黄素-3-O-β-D-葡萄糖苷(limocitrin-3-O-β-D-glucoside,Lcs),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Rb1)、吴茱萸苦素(rutaevine,Rv)、柠檬苦素(limonin,Li)、吴茱萸碱(evodiamine,Ev)及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其中Rg1,Rv,Ev及Ru对多数药效指标具有正向改善作用,可能是影响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作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在体吸收谱效相关研究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治疗偏头痛的传统方剂吴茱萸汤(WuzhuyuDecoction)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单向在体肠灌流方法获得10种WZYD在体吸收成分谱,同时建立利血平致偏头痛小鼠模型,检测血清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水平及脑组织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将吸收谱与药效指标进行谱效相关分析,确定影响药效的主要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析,获得潜在治疗靶点以及生物学过程等,并对网络中的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吴茱萸汤中9种在体吸收成分对药效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综合药效趋势中,吸收含量越高作用越好的前3位成分为吴茱萸苦素(rutaevine,Rv)、柠檬黄素-3-O-β-D-葡萄糖苷(limocitrin-3-O-β-D-glucoside,Lcs)、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吸收含量越低作用越好的前3位成分为6-姜辣素(6-gingerol,6-Gi)、吴茱萸碱(evodiamine,Ev)、人参皂苷Rg_1(ginsenoside Rg_1,Rg_1)。网络药理学分析,吴茱萸汤作用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5-羟色胺转运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等受体蛋白,涉及118个生物学过程、21个细胞组分、21个分子功能和24条信号通路。结论吴茱萸汤中活性成分的吸收量与药效存在相关关系,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影响5-羟色胺能信号通路的传导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川芎-香附药对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提取部位及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5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1造模,检测血清中NO和NOS,脑干中NE、DA、5-HIAA、5-HT含量。结果:造模后大鼠5-HIAA、5-HT显著降低(P0.05),NO、NOS显著升高(P0.05),NE、DA降低却无统计学差异。阳性药组,川芎-香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均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5-HT(P0.05),降低NO、NOS(P0.05),阳性药组和醇提物还可显著升高5-HIAA(P0.05)。川芎-香附醇提物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5-HIAA、5-HT(P0.05),减低NO和NOS(P0.05)。结论:川芎-香附醇提物较水提物治疗偏头痛效果更优,川芎-香附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NE、DA、5-HT、5-HIAA、NO、NOS的释放,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永崧  潘学强  龚慕辛  贺蕊  卢旭然  尚雅文 《中草药》2014,45(17):2490-2498
目的研究吴茱萸汤中9种成分的量对其自身吸收进入外翻肠囊成分量的影响,以指导吴茱萸汤改善偏头痛模型鼠指标的样品的调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获取10种吴茱萸汤吸收样品,以HPLC-DAD对吴茱萸汤及外翻肠囊吸收样品中9种成分进行定量、半定量,得到各成分在吴茱萸汤中的量以及在肠囊中的累积吸收量。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吴茱萸汤中各成分的量及总体吸收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柠檬黄素-3-O-β-D-葡萄糖苷、人参皂苷Rg1、6-姜辣素、吴茱萸苦素在吴茱萸汤中质量浓度越高,吸收入肠囊的总量越多;而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则相反。成分之间对吸收的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复杂。结论在根据吸收谱-效相关分析结果调配吴茱萸汤样品时,应考虑成分吸收的相互影响关系以达到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