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方干预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中医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1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5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益气健脾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血清VCAM-1、s CD40L、TGF-β1水平、中医症状及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结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医症状有效率(89.09%,4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2.72%,40/5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74.54%,41/55)明显高于对照组(54.54%,3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胸闷、胸痛症状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F-V1≤-0.04mm·s几率(27.27%,15/55)显著低于对照组(47.27%,26/55)(P 0.05),ST段异常改变较对照组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VCAM-1、s CD40L、TGF-β1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益气健脾方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影响降低血黏度,改善心电图异常水平,其治疗机制可能为益气健脾方通过干预血淸VCAM-1、s CD40L、TGF-β1因子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调节,从而对血管内皮起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脂肪在血管中不断沉积,导致血流道路变窄甚至堵塞,继而出现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以发作性胸闷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已出现年轻化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表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仅仅基于生存率、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生存质量(QOL)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对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有着详尽的阐述,养生理论从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个体身心的发展等角度出发,探索个体养生的基本规律,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书中以"天人相应"作为养生的指导思想,应用"法于阴阳"的整体观作为养生基本法则,遵循"和于术数"的中间法则,力求达到"恬惔虚无"的理想状态,对于指导当代养生实践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5.
中医证候量表日益成为中医证候转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载体,但其仍然面临着标准化程度不够高、临床应用推广不够充分、"辨证-诊断-治疗-评价"一体化程度不强等瓶颈问题,如何将中医证候量表有效服务于临床成为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对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和融合能力带来的启示,使笔者提出将已有成功研制的量表、研制量表的方法学成果与人工智能有机融合的设想,试图将中医证候量表作为中医人工智能获取深度学习资料的途径,将人工智能作为中医证候量表临床推广应用的载体,为智能化中医药临床决策与疗效评价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目前中医药领域已经采用的自评量表或健康状况量表的研究,根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所体现的病因病机,结合中医理论,经过文献研究、Delphi专家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临床预调查,建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自评量表理论模型,为量表的进一步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病科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拜阿司匹林0.1 g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1次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 3~5 mL日1次静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时间为2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s-CRP、IL-6、LDL-C、TG含量及临床有效率。结果 2组中医证候评分、hs-CRP、IL-6、LDL-C、TG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能够抑制炎性反应、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胸闷、胸痛、倦怠乏力等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在探索中取得系列成果,证候疗效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同,但个体化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如何进行群体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辨证方法的主观性导致在中医专业医生缺位条件下难以开展辨证论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有效推广应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9.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停聚脉道,气血运行失常,脉道结构因而改变甚则闭塞不通,引起所支配脏腑失去气血濡养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脉病"."毛脉合精"是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官窍的重要前提,"毛脉失和"是脉病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论述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拓展"毛脉合精"理论内涵,论证了其结构应包括皮毛、腠理、分肉、三焦等,功能应包含通行营卫、津液和调、津血渗化等核心内容;其次,在"毛脉合精"基础上结合玄府学说,论证了玄府通利是"毛脉合精"的重要条件;最后,探讨在"毛脉失和"的影响下,脉病痰瘀证之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过程,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脉病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