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因手术技术容易掌握,严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广泛。但对于同时符合2种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比较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例,分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并发症、术后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及椎间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P<0.05);②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2组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节段前凸角大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椎间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维持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方面有优势,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浮肩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总结14例不稳定性浮肩损伤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经验,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根据Herscovici的肩关节的评定标准:优5例,良8例,可1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固定稳定,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技术治疗截肢术后残端的难愈合性创面的疗效。方法16例截肢患者,其中开放性创伤6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糖尿病足3例,软组织严重感染2例,肿瘤2例。截肢后将威克伤(VS)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残端创面上,维持负压在50-60kPa之间,5-8d后二期缝合、游离植皮。并与16例传统换药组比较。结果16例截肢创面均完全愈合,无全身和局部并发症。与传统换药方法相比较,在二期缝合的时间、创面缩小程度、换药的次数、抗生素费用、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S技术能防止截肢术后残端的的污染、充分引流、刺激创面肉芽生长,对截肢术后残端的难愈合性创面的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采用PVP和PK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及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分析术前病例选择及术中操作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例患者出现术中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根,即刻开放手术清除骨水泥,术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对于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及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PVP、PKP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后路术后迟发性感染有一定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多见于有内植入物存在,无内植入物者发生率较低.当感染发生时,感染与内固定是否一定有相关性,术前无法有效的通过临床症状判断,影像学检查亦不能给予完全肯定.术中处理方法常见报道为切开清创,置管冲洗.目的:探讨碘海醇及亚甲蓝在脊柱后路迟发性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其与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择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脊柱后路迟发性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起病时间为初次术后3个月,其中有内固定者21例,无内固定者9例.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前常规窦道内注入碘海醇造影拍片,明确窦道的深度及基底部宽度,指导术中麻醉方式及手术范围,消毒铺巾完毕后伤口内注入亚甲蓝2 mL,对窦道壁组织进行染色,术中清除亚甲蓝染色组织,清创后放置引流,Ⅰ期缝合;对照组按常规切开清创、置管冲洗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及再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26±7.66) min,出血量为(50.61±11.11) 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46±9.22) min,(80.48±11.47) m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3,6,12个月,患者均未再出现伤口再感染症状.两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碘海醇及亚甲蓝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脊柱后路迟发性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无论有无内固定,均有利于术前评估选择麻醉方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要求具有规范的操作程序,这样才能减少置入假体下沉、异位骨化、假体脱位等并发症。个体化的颈椎三维模型重建模型能够模拟自身颈椎间盘的真实结构,有利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过程的精准操作。 目的: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模拟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方法:选择42岁男性患者资料,颈椎间突出症(C4/5)脊髓型,颈椎间盘置换前行颈椎64排CT平扫,进行三维几何重建,测量C4/5间盘间隙,C5上终板,C4下终板尺寸,并适当撑开椎间隙,选择合适的假体尺寸,在scanCAD软件中模拟手术,安装假体,并再次修改假体尺寸,应用于临床。 结果与结论:利用计算机模拟手术预计假体,模拟手术过程,可以有效减少置换时间,方便假体置换操作,置换过程中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示三维重建仿真模拟手术能准确测量置入假体,数据真实可靠,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计算机;三维重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假体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椎间盘置换(非融合技术)是相对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基础上设计的新术式,非融合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新的理念。 目的:比较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假体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非限制型假体Bryan 2例;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C 15例,Activ-C 5例。通过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颈椎活动度来比较颈椎间盘假体的置换效果。 结果与结论:Bryan假体具备置换后颈椎活动度好的优点,但价格昂贵,安装较为复杂。而Prodisc-C假体与Activ-C假体安装容易,但相对Bryan假体置换后颈椎活动度稍差。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非限制型及半限制型假体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C及Activ-C安装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成年大鼠分为MP治疗组与对照组。Allen氏重物坠击法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大剂量MP,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7、14、28 d取脊髓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SABC法检测bcl-2和bax的含量,并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发生凋亡,1 d后出现,3 d达高峰,28 d下降明显。MP组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bcl-2/bax比例增加,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大剂量MP通过增强大鼠脊髓损伤后bcl-2/bax比例,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标准射频热凝术在臀上皮神经炎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诊断为臀上皮神经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68例,均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变化及终末随访时的优良率(改良MacNab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60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3例轻微疼痛但不影响正常活动,3例术后仍有疼痛、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后缓解,2例疼痛患者行再次射频热凝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的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达95.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穿刺针口感染、皮下血肿形成及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臀上皮神经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或症状反复者采用射频热凝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腰臀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