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背景: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及细胞凋亡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及细胞凋亡,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验证依达拉奉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20只,分别用自制气囊袖带环扎大鼠右后肢根部加压至40 kPa达到阻断血流,4h后松解形成再灌注,制作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灌注组于再灌注前5 min由左股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模型组及剩余10只(正常组)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 h,取每组大鼠右胫前肌,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RT-PCR对每组大鼠胫前肌中bcl-2 mRNA、bax 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并计算bcl-2/bax比值。 结果与结论:①电镜结果显示:依达拉奉灌注组与模型组相比肌纤维较整齐,M 线、Z 线较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其数量及嵴稍增多。②RT-PCR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24 h后,右胫前肌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bcl-2 mRNA与bax mRNA的比值:模型组显著低于依达拉奉灌注组(P<0.05),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依达拉奉灌注组,且两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果提示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等超微结构及促进bcl-2 mRNA、抑制bax mRNA的表达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可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8例,伤后至皮瓣修复时间为1~3周,平均13 d;股内侧肌纤维肉瘤切除后缺损1例。缺损部位:上臂5例,大腿4例。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12 cm~36 cm×27 cm。合并肱二头肌缺损2例,肱三头肌缺损3例,股二头肌缺损2例,股四头肌缺损2例;肱骨骨折2例;肱动脉破损2例,股动脉离断缺损合并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离断缺损1例。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重建肌肉功能,皮瓣切取范围为22 cm×13 cm~39 cm×28 cm,肌瓣范围为12 cm×3 cm~18 cm×5 cm。重建上肢功能采用带蒂皮瓣修复,重建下肢功能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胸背神经与受区神经肌支吻合)。供区采用大小为10 cm×5 cm~17 cm×8 cm的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9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质地良好;5例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3级;背阔肌皮瓣切取后肩关节活动度为40~90°,平均70°。背阔肌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 mm,平均12.5 mm;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2 mm。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结论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在修复供、受区缺损同时重建肌肉功能,降低了供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下肢损伤的保肢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病情评估,如骨折缺损程度、肌肉的活性、血管及神经损伤、肢体缺血时间及当地医疗水平等。根据对病情评估的结果,结合现在医疗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相应治疗。本文就下肢损伤保肢治疗的评估及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对上肢高压电击伤的保肢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例上肢高压电击伤患者,患肢均存在广泛的软组织坏死伴血循环障碍,急诊予以患肢切开减张、坏死组织清除、血管探查及游离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并重建肢体远端血运。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6.0 cm×4.0 cm ~ 17.1 cm×10.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2 cm×5.0 cm ~ 18.3 cm×11.5 cm。供区均Ⅰ期闭合。 结果 1例患者术后7 d发生皮瓣下感染,经扩创缝合后顺利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存活良好,创面I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 ~ 18个月,平均12个月,保肢成功,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患肢尺、桡动脉通畅,手、腕部血运良好,功能有一定恢复。供区残余片状瘢痕,小范围感觉麻木。 结论 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及时有效重建肢体血运的同时修复创面,是上肢高压电击伤保肢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0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使用改良根治术,观察组使用 保留乳腺手术,比较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预后。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25 % 低于对照组的 24.00 %,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转移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早期乳腺癌采用保 留乳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转移率、复发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存活、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岛状皮瓣及腹股沟皮瓣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曲安奈德序贯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治疗的115例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曲安奈德序贯注射治疗,两组均用药3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治疗效果、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表达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硬度评分及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介素6 (IL-6)、白介素17 (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9.
慢性创面是一种难以治愈的创伤类型,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负压引流是一种常用于慢 性创面治疗的方法,通过在创面上施加负压,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中药制剂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治疗方 式,近年来在慢性创面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负压引流联合中药制剂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应用措施,以期为慢性创面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及细胞凋亡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及细胞凋亡,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验证依达拉奉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20只,分别用自制气囊袖带环扎大鼠右后肢根部加压至40 kPa达到阻断血流,4 h后松解形成再灌注,制作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灌注组于再灌注前5 min由左股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模型组及剩余10只(正常组)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 h,取每组大鼠右胫前肌,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RT-PCR对每组大鼠胫前肌中bcl-2 mRNA、bax 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并计算bcl-2/bax比值。 结果与结论:①电镜结果显示:依达拉奉灌注组与模型组相比肌纤维较整齐,M线、Z线较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其数量及嵴稍增多。②RT-PCR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24 h后,右胫前肌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bcl-2 mRNA与bax mRNA的比值:模型组显著低于依达拉奉灌注组(P < 0.05),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依达拉奉灌注组,且两组均高于正常组(P < 0.05)。结果提示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等超微结构及促进bcl-2 mRNA、抑制bax mRNA的表达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可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