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的异同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31例AHCM及35例冠心病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电图观测指标:R波振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胸导联呈巨大倒置T波、ST段水平型压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观测指标:R波振幅增高、左胸导联呈巨大倒置T波、ST段水平型压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可根据心电图改变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心律失常领域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近年来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认为,胸腔内大静脉(包括肺静脉、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等)及其与心房之间的连接部位(如肺静脉一左心房前庭)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热原质遍普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以致任何大规模血液蛋白分层生产的技术方法,都难以避免或确保无热原污染。人们已认识到:热原质是一种药理活性极强的毒性反应物质。若血液制品污染了一定量的热原,均可发生热原反应。据资料统计,临床上输液或输血过程中产生的发热,多数是由于污染  相似文献   
4.
消除人血白蛋白制品中热原的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系统地报道了消除HSA 制品中污染热原的综合工艺,经十二批热原消除和十一批生产中应用,结果表明:本工艺解决了被热原污染的HSA 制品的去热原纯化问题,纯化后其质可达到合格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黄牡丹汤组方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胰腺、肝脏、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0.1 m L/min的速度,经十二指肠壁浆肌层穿刺距离胆胰管开口0.3 mm处的胆管,加压注射质量分数35 g/L的牛磺胆酸钠1μL/g)、假手术组(开腹后轻牵引、翻动胰腹、十二指肠和胰胆管)及大黄牡丹汤治疗组(大黄牡丹汤40 g/kg灌胃给药),每组10只。造模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并立即心脏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酶含量,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红素(TBi L)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肝脏组织核因子-κB(NF-κB)P56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大黄牡丹汤组血清IL-10含量增高,血清TNF-α含量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AST、TBi L、BUN、Cr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肝脏组织内NF-κB P56的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大黄牡丹汤可改善AP时的胰腺、肝脏病变及肝、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IL-10表达、抑制NF-κB P56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西雅图心力衰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由综合因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终结局,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而且近年来患病率和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介入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PAP)的变化。方法对56例PDA并发s PAP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s 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s PAP恢复正常18例(32.1%),另有轻度PAH 25例(44.6%)、中度PAH 8例(14.3%)和重度PAH 5例(8.9%)。封堵术后s PAP[(49.6±18.3)mm Hg比(95.3±23.1)mm Hg,P0.01]、肺动脉舒张压[(23.3±12.7)mm Hg比(53.6±12.2)mm Hg,P0.01]、m PAP[(30.7±15.5)mm Hg比(69.8±14.3)mm Hg,P0.01]较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7年(中位随访时间4年)。轻度PAH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内恢复正常。中度PAH患者在1年内降为轻度或恢复正常。重度PAH患者中度以上PAH持续存在,2例在随访的1年内降为中度,2例在随访的2年内降为中度,1例重度患者PAH持续存在,并在随访的第3年发生迟发性PAH(1.8%),Qp/Qs1.5。结论术后PAH为轻、中度患者,在1年内恢复正常或降至轻度。术后PAH为重度者,中度以上PAH将持续存在,并可能出现迟发性PAH。  相似文献   
8.
羧甲基壳聚糖的性能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羧甲基壳聚糖为壳聚糖的衍生物,具有优良的水溶性、抗菌性、成膜性、保湿性和吸附性,抗氧化、抗肿瘤、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和止血等效果良好。羧甲基壳聚糖钙对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肝保护作用。在探索羧甲基壳聚糖性能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为医用材料可应用在体内和体外;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水溶性、胶凝性、促渗透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特点,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特定部位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可作为紫外吸收功能优异、安全性高的防晒化妆品用防晒剂;与其他材料复合后,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注射性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可用作吸附剂、絮凝剂及分离膜材料等,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饮用水的净化、重金属离子的回收等。羧甲基壳聚糖具有一定黏性,可延长药物在鼻腔的停留时间,增加药物和鼻黏膜的接触时间,提高药物通过鼻腔的生物利用度,还可制成缓控制剂,起到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长期疗效。方法研究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0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59例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右心房横径(RALD)及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和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结果选择适当的封堵器。结果入选159例患儿,其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143例,近上腔型房间隔缺损5例,近下腔型房间隔缺损11例。入选患儿中房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1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159例患儿中156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8.1%),未成功的3例均为缺损下腔静脉缘残端不足(小于5 mm)。患儿房间隔缺损最大径(10.2±2.5)mm,封堵器直径(11.7±3.6)mm,输送鞘8.5(7~10)F。导管操作时间(15.6±2.2)min。随访时间为(7.4±2.1)年,时间范围为1个月~13年,随访期间患者无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也无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随访过程中,4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患儿在术后第2天出现二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予地塞米松治疗7 d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患儿分别在术后的第1年和第5年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分别随访2年和4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3例新发的三尖瓣轻度反流和7例少量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1年,3.5年及10年中未发现反流加重及右心扩大,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2例在1个月后恢复,4例在3个月后恢复,1例在1.5年后恢复。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下降[(53±11.2)mm Hg vs.(32±4.8)mm Hg,P<0.01;1 mm Hg=0.133 k Pa],右心负荷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13.7±4.3)mm vs.(11.5±3.2)mm,P<0.01;右心房横径:(31.5±5.3)mm vs.(28.6±5.6)mm,P<0.01)。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研究总结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73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个月~3岁[(2.1±0.7)岁],其中男81例,女92例,体重6~15 kg[(10.2±3.6)kg];室间隔缺损直径2.5~9.0 mm[(5.1±1.7)mm],其中单纯膜周部缺损88例(50.9%),膜周部缺损并膜部瘤形成52例(30.1%),膜周部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13例(7.5%),嵴内型室间隔缺损20例(11.6%),置入封堵器直径4~12 mm[(6.3±2.2)mm]。随访1个月~10年[(6.2±1.3)年]。173例患者中16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1%,未成功的5例患者中,3例封堵器置入后出现中度主动脉瓣反流,2例导管通过缺损即多次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随访过程中,1例患儿术后第3天发生CAVB,经地塞米松治疗4 d后恢复。3例患儿在术后即刻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中仅1例患儿发展为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该患儿随访的5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1例患儿在随访的第4年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之后随访的3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术后第1天复查心脏彩超发现4例新发的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和8例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6个月、2年、3.5年和8.5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4例在1个月后恢复,3例在6个月后恢复,1例在1年后恢复。随访的1个月~10年间无溶血、封堵器移位或脱落、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