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17例,系由1998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396例脑梗死患者中选出,占4.29%(17/369)。男12例,女5例,年龄59~82岁,平均63.78岁。病后24小时入院者4例,25~72小时内入院者13例。其中伴有冠心病者5例,糖尿病3例,脑血管病史6例,风湿  相似文献   
2.
延髓是脊髓上端延续而膨大的部分 ,血供丰富 ,发生梗死的机会明显少于桥脑、中脑。我院 1994年 5月~ 1998年 12月共收治 12 1例经头 MRI证实的脑干梗死患者 ,其中延髓梗死19例 ,占 10 .5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例中男性 11例 ,女性 8例 ,年龄 36~ 6 1岁 ,平均 5 0岁。发病前有一过性脑出血 (TIA)病史 4例 ,高血压病 8例 ,糖尿病 3例 ,冠心病、心房纤颤 2例 ,平素健康 2例。1.2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 头晕 ,眩晕 ,走路不稳 18例(94.7% ) ;恶心、呕吐 ,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 16例 (84.2 % ) ;头痛 ,眼震 ,霍纳征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玻璃体膜下出血(SHH)的临床意义,提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水平及预后的判定.方法 通过眼底窥镜对15例合并SHH进行双侧眼底玻璃体膜下检查.结果 经脱水,降颅压及神经外科手术等治疗,15例SHH病例中12例治愈,3例死于脑疝.结论 SHH是诊断原发SAH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SHH病灶较大,尤其双侧SHH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本院于1990~1994年3月用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2例,并随机用丹参针治疗25例作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发现脉络宁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脉络宁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5岁.病情轻度11例,中度12例,重度9例.1.1.2 丹参针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66.8岁.病情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6例.1.1.3 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均经头颅CT确诊.1.2 诊断标准 按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情分轻、中、重3度.意识清楚,肌力Ⅲ级以上为轻度;意识清楚,肌力Ⅱ~Ⅲ级为中度;意识不清或肌力0~Ⅰ级为重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体膜疗法治疗躯干、四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体膜疗法和外用喷昔洛韦乳膏治疗带状疱疹各5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疼痛开始减轻、水疱开始吸收和皮损开始结茄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膜疗法是治疗躯干、四肢部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由Caplan于 1980年首先提出并命名[1] 。 1990年我国眼科医生报告了国内第一例TOBS以后 ,近年TOBS很快被神经内科医师认识。现将我们收治的17例TOBS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TOBS患者 17例 ,系由 1993年 1月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8岁。于2002年7月21日入院。入院前30d不慎从马车上跌落,当时头部受伤,意识不清约10min,清醒后头痛,立即送往医院,经头部CT扫描诊断为右额叶脑挫裂伤,给予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愈出院。21d后右眼红肿,眼球向外突出,伴复视,26d后左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门诊以脑干梗死收入院。既往冠心病史5年。查体:Bp102/90mmHg。心音低钝,律齐。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8岁.于9岁开始腹部皮肤出现数个角化性丘疹,以后逐渐增多.初期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皮损逐渐增多.至17岁时皮损渐累及全身,瘙痒剧烈,且常伴有毛囊炎.2007年1月15 日至本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9.
于某,男性,68岁,因右半身活动不灵活4天,左眼脸下垂3天,于90年6月8日以脑干病变住院。患者入院前5天晨起床时发觉右下肢活动不灵活,右手不自主运动,系衣扣笨拙,次日开始左上脸下垂,不能睁眼。起病后神清,无头痛,呕吐,无抽搐,尿便失禁。既往健康。入院查体:BP22.0/14.2kPa,神清语明,左上睑完全下垂,左眼外展位,内收,上下视均不能,右眼球活动充分,瞳孔等大,光反射存在,眼底动脉细,反光增强。双侧鼻唇沟等深,伸舌居中,悬雍垂不偏,双软腭抬举对称,咽反射存在,右上肢不自主运动,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双侧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手指鼻试验不稳住,轮替试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1989~1994年间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应用脉络宁、蝮蛇抗栓酶、丹参注射液治疗共121例,现将其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21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7例,女54例,年龄平均66.8岁.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在10天以内,并经临床和脑CT证实.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情分轻、中、重3度.其中重度为38例,中度为43例,轻度为40例.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第1组44例应用脉络宁注射液,第2组39例用蝮蛇抗栓酶(简称抗栓酶),第3组38例应用丹参注射液(简称丹参针).3组病人的病程时间、肌力程度及年龄等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