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6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小于45岁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临床收治的41例52眼、年龄〈45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例进行抗青光眼显微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2.50±5.08)个月;男16例,女25例;进展期28眼,晚期24眼;52眼均行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眼轴长平均(22.40±1.63)mm,其中〈21mm占17.31%,小眼球占13.46%;前房深度平均(1.90±0.39)mm,其中〈1.9mm占61.46%;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高褶虹膜构型占59.62%,其中睫状突位置靠前者10眼;术前平均眼压(41.73±12.26)mmHg,末次术后平均眼压(12.03±4.57)mmHg,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0,P〈0.001)。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恶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手术处理方式包括玻璃体抽液、前段玻璃体切割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4眼因眼压控制不理想,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结论年轻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女性多见,多伴有眼轴短、前房浅等特点,抗青光眼复合式小梁手术治疗要注意防治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的发生。术前详细检查、手术操作精细以及有效处理术后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眼表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眼表碱烧伤后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 ,并与单纯行角膜移植术组作比较。方法 :在 16只兔双眼上制作碱烧伤模型 ,1d后 ,右眼行异体板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左眼行异体板层角膜移植术 ,术后观察 6月 ,根据术眼的角膜新生血管分级、植片的混浊度、水肿度来计算移植排斥反应指数 (RI) ,以RI值判断植片的存活情况。结果 :行异体板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 16眼中有 14眼RI <9,治愈率达 87.5 % ;行单纯异体板层角膜移植的 16眼中 6眼RI值 <9,有效率 3 7.5 %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两组的新生血管数、植片的混浊度、水肿度及RI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含干细胞的异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眼表碱烧伤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异体角膜移植 ,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兰  葛坚 《眼科学报》1999,15(4):257-261
应用新一代的显微内窥镜进行直视下的眼内多种技术操作,是近年来临床眼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就内窥镜在眼科应用的特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一概述。眼科学报1999;15:257—26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压力及压力加维生素B1联合作用下SD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p53、MDM2及Ref1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细胞分单纯加压组、实验加压组(加入维生素B1)及未加压对照组,于加压后2 d(培养第9~10天)行苔盼兰染色检查计数细胞成活率,p53免疫组化检查并提取细胞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53、MDM2及Ref1基因的表达。结果:单纯压力组p53/MDM2基因的表达较正常未加压组增强,Ref1基因表达无增强;而维生素B1作用后的加压组,其p53/MDM2基因的表达较单纯加压组明显减弱。结论:压力作用下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害有凋亡机制参与,维生素B1对压力作用下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1/2常规维速达尔剂量进行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治疗19例患者20只眼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剂量为据TAP研究小组提出计算公式按6mg/m2体表面积计算出所需总量,然后减半.激光为波长689nm的半导体激光,功率密度为600mW/cm2,激光照射病变时间为83 s;总能量密度为50 J/cm2,复诊及再次治疗标准均与TAP研究小组标准相同.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8年.[结果]20只眼中8只眼视力改善,9只眼视力保持不变,3只眼视力轻度下降.荧光造影显示治疗后7只眼荧光渗漏逐渐停止,10只眼渗漏减少,3只眼渗漏增加.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应用低于常规维速达尔剂量的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亦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国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最佳光敏剂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现代手术治疗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处理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收治39例44眼原发性急性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根据房角粘连范围进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人术,或同时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析临床疗效.随访时间(12.2±4.4)个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眼压控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前房深度术后明显较术前加深(P<0.001);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房角明显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房水流畅系数(C值)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2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控制眼压在理想范围.[结论]现代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的同时,还具有相对房角开放、C值改善以及视力提高等优势,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选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探讨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手术方式、术后视力、眼压情况。结果 17例患者(17眼)中,12眼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其中6眼于术后0.5月~10个月病情复发,经分别或联合行激光后囊切开、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甚至房水引流管植入、睫状体光凝术后才得以缓解。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未见病情复发。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得到控制。结论 单纯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对早期或药物治疗能部分缓解的恶性青光眼有效;对弥漫性房角关闭、周边虹膜前粘连的顽固病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技术,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手术区域解剖特点和房水引汉机制。方法:对14例16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的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进行手术区域UBM检查。检查的指标(项目)包括:巩膜瓣下形成液间腔的大小(宽和高)、透明质酸钠生物胶吸收的情况、剩余角膜小梁膜的厚度以及滤过泡的形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只眼术前平均  相似文献   
9.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但滤过泡并发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或晚期发生的滤过泡瘢痕化必然导致手术降压失败.对于此种并发症可以首先采用针刺分离进行治疗,本文对针刺分离的适应证、时机、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基因打靶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人们在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建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和发展基因疗法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基因打靶技术的概况以及其在眼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