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寰枢固定非融合技术在无横韧带断裂的成人不稳定型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治疗的31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获得患者颈部NDI评分、R-J线高度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愈合情况等数据,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功能及影像学参数的改变进行评估。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部NDI评分、R-J线高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比较,颈部ND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J线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率达94.74%。结论 后路寰枢固定非融合手术治疗成人不稳定型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非融合为后期内固定取出后寰枢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制方形钩刀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科采用方形钩刀辅助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治疗的4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8~69(54.2±8.3)岁;神经根型13例,脊髓型21例,混合型9例。患者采用自制方形钩刀辅助行后纵韧带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颈髓功能改善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痊愈。手术时间67~170(102.4±20.7)min,术中出血量50~280(160.6±51.2)mL,术后住院时间5~11(7.8±1.3)d。43例患者中3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17(10.5±2.1)个月。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前JOA评分6~11(8.7±1.3)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0~17(15.6±1.1)分。颈髓功能改善率65.8%~93.6%(83.1%±6.8%)。疗效评定:优8例,良2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 颈椎病前路减压方形钩刀辅助后纵韧带切除安全可靠、减压彻底,利于脊髓形态和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相邻伤椎单节段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6-11因外伤致胸腰椎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CT与MRI均提示无需行椎管减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多裂肌间隙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术式。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影像学评价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来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内固定失败和医源性神经损害并发症。21例患者中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7(17. 61±5. 1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4. 28±20. 60) min,平均出血量(140. 51±56. 94) ml,平均住院时间(7. 28±1. 69) d。疼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 57±0. 82)分降至术后(2. 78±0. 95)分(P 0. 05),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从术前平均(30. 53±7. 88)%降至术后(5. 52±1. 53)%(P 0. 05),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18. 47±4. 18)°降至术后平均(5. 84±1. 69)°(P 0. 05)。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1. 26±0. 44)分,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7. 26±1. 74)%、(7. 53±1. 98)°,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路经多裂肌间隙相邻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严格把握适应证,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探讨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 2019年7月—2022年7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2例,入院后均行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将862例患者根据收治病区分为训练集596例,验证集266例。收集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及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D-二聚体水平,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训练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比较列线图模型与D-二聚体预测验证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能。结果 862例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70例,其中训练集115例,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单侧椎弓根固定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LIF)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IS-TLIF组(29例)和TLIF组(26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采用ODI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和术后24 h引流量TLIF组长(多)于MIS-TLIF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松动、融合器移位、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与TLIF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MIS-TL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 PCD)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采用改良PCD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患者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70~86岁,中位数73岁。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3例。滑脱节段位于L3~L4 1例、L4~L5 4例、L5~S1 8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采用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问卷表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中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骨水泥注入量(8.1±0.5)mL,手术时间(28±4)min。患者椎间隙高度,术前(6.13±0.91)mm、术后1 d(6.93±0.57)mm。所有患者均获6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30例,均采用手法复位结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后获6~8个月的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优良率为100%。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能够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辅助下针刀治疗跖管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02—2015-11间收治的43例跖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辅助下针刀松解治疗并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时间14~46个月,平均26.9个月,5例失访。治疗后足踝部的麻木、疼痛等症状显著改善,无并发症发生。依据Pferiffer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2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1例疗效差的患者后改行开放手术,疗效改善仍不明显。结论高频超声辅助针刀治疗跖管综合征,简单、安全、微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用于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41例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25.14±4.51)岁;体重(65.14±9.11)kg。根据脊髓纵裂的分型进行分组,15例PangⅠ型纵裂为A组,26例PangⅡ型纵裂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并计算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术后对两组患者冠状位与矢状位躯干偏移距离进行比较,评价其躯干平衡性;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1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分别(610.14±115.02)min、(4 001.12±1 014.33)ml、(3 951.14±1 021.55)ml,B组分别为(520.12±101.14)min、(2 701.57±1 021.45)ml、(2 565.77±880.47)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45±4.21)d和(9.14±3.0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两组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矢状位躯干偏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例患者有并发症发生,高于B组的1例(χ2=4.885,P<0.05)。结论: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用于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的治疗,矫正率高,患者躯干稳定性好。但对于Ⅰ类纵裂患者而言,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多,围术期需大量输血,且并发症风险高,安全性不及Ⅱ类患者,故在脊柱侧凸的实际治疗中,特别是对于伴Ⅰ类脊髓纵裂者,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